早年间一对老夫妻养育了四个孩子,老大、老二是女孩,分别嫁到了城里。老三是男孩儿,最小的还是千斤。
到了一定年龄,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各有各家,发枝散叶。在那个时候,城里和乡下各有各处优势,几家人日子过的虽然紧巴但都很讲亲情,几家人不淡闲弃互相走动着。
在城里,老大和老二嫁的是工人,本来兼钱不是很多加上生育没有什么措施孩子靠尖一大帮,生活都不富裕,紧巴紧儿。每年都要在适当的时侯打发孩子们到乡下孩子的外公外婆和舅舅舅妈家住上一段日子,来缓解埴饱肚子的问题。
结婚前,三小子在当地从小学念到高小,那时不兴大学。下学后又回到屯子里务农,因文化高被看重,到供销社当了名营业员。有好多女子追求,最后在本屯找了一个才貌出众孝顺的姑娘结婚生子。
最小的女儿因年龄小,跟两夫妻身边生活,后来找了一个文化人结婚。生儿育女,培养出一个副县长,这是后话。
二位老人感到自己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年龄在不断增长总有一天是要走的。于是在作古之前把几家人俱在一起严肃训教:″几家人要互相帮衬,己身做责,教育自个的儿女不要忘了亲情,亲属就是亲属要延续下去,不要让别人说三道四看笑话……
几年之后,两位老人走了。往后几年,几家人严肃尊询二老人的愿望。之间没有段了往来,但也相对的少了许多。随着大环境影响,各家开枝散叶的子女的成长,地位、生活环境和圈子的不同,经济收入的改变。子女们又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观。开始还和老辈儿一样看重亲情互相走动着,由于每家子女的子女所处环境地位的改变,暂暂的到最后对亲属两字也不在看重,那么回事而已。
走在街上,各家的子女之间见面就和陌生人一样互不感觉(除老辈人外)。
这就是一个现实。
也许走动少的关系吧?也许眼高,眼低,所处环境。现今社会一部分人本来是很亲的人,但互相都觉得像一杯白水一样平平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