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作为一名职业是教师的“文物迷妹”,观看时候,我不仅了解了节目中展现的文物的前世今生,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为师之道。
为人师要坚守初心,保持十分热爱。
《国家宝藏》中提到的耿宝昌老爷子是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陶瓷鉴定第一人”。他生于1922年,今年已是98岁的高龄了。从十几岁开始,就立志一生要与文物相伴。八十多年来,他阅宝无数,从学徒到大师,故宫三十六万余件陶瓷藏品,他几乎件件过目;八十多年来,他坚守初心,甘为人梯,为我国培养了很多古陶瓷鉴定人才,让很多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到了自己的家。回首八十年,耿老将人生最好的年华全部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事业。在很多像耿老一样老一辈考古人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坚守初心,将不断变化的工作变成了一份不变的热爱。给兵马俑拍照的摄影师赵震曾在节目中向观众讲述他与兵马俑的故事,这份不变的热爱让他骄傲地认为自己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总书记说:“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作为初入教师岗位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胆子练大,把性子磨平,“十年磨一剑”,努力成为从事领域内的专家。
为人师要新益求新,探索创新理念。
文物是不会说话的,但《国家宝藏》却以“文化综艺+考古文博”的传播组合方式让文物活了起来。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我们能直观地了解每一件文物的背后的动人故事,也能深刻地感受每一件文物的背后彰显着的文化与精神。《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透过《国家宝藏》,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发扬创新精神,探索创新理念,让原本枯燥无味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起来。知识的输入离不开创新,知识的输出亦是如此。当我们在面临00后的孩子们时,“创新”一定能成为我们的“葵花宝典”,让繁多的知识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武林秘籍”。
为人师要修学储能,致敬工匠精神。
《国家宝藏》中提到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是国之重器,乃无价之宝。原因之一是其青花的施彩方法是费工、费时、费料且施彩难度极高的“蓝地留白”。蓝地留白”的施彩方法是以繁密的青花作为“地子”,在青花地子上留出些许的空白用以表现出所要表现的纹饰和图案。这样的施彩方法,非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工匠所不能为。高超的技艺也非一日练就。烧制出来的瓷器哪怕有一丁点儿的bug,也要被打破,从头再来。像那些有点儿歪的、有点儿裂的、差点儿颜色的、颜色太过浮夸的通通都要淘汰。正是因为这样的极度严格,成就了工匠们对细节的极度崇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极度崇拜,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匠人们对于美器的精彩呈现,感受匠人对于大美的极致追求。
大国工匠的精神令我们敬重、敬佩、敬仰。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追寻前人的足迹,将为人师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强调为人师“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修学储能,扎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让自己拥有一份独特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亲其师,信其道”,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它们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带来为师之道将激励着我们不断朝着更好的自己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