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月的个人总结,内心是异常焦灼的。
一方面是时间有限,这一刻已经是10月31日下午的3点,另一方面,是我的“才思”已经枯竭了。说白了,就是整个月都没有十分深刻的思考值得写下来。
面对时间有限和灵魂枯萎这两个重大难点,我只能用枪对着自己脑袋吼道:你赶紧喷些文字出来啊!思考啊!
我想着要不要看看各方文章,找找感觉。后来发现大可不必。因为在写文之前排空自己,清理思绪后,裸着头脑去写,反而能写出自己真正想要说的东西。
我这个月最想说的,就是“自我”。
“自我”很心理学,可能因为这个月同时在看《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和《了不起的我》,它们同是心理学书籍,都带给我一些碰撞式的思考。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和其他未开封的书一样,都蒙上了薄薄的灰尘…),作者把人分为内向者和外向者,且详细地讲述了两种性格的起源以及在社会中的表现。当然内向者在表现自己的时候会偏弱很多,但他们更热衷独立思考,专注地埋头努力,一旦加上时间这个因素,再加一些机缘,这个群体必定会有更卓越的表现。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其实我一直带着一个疑问去看这本书:为什么一定要把性格划分为外向或内向?
在某些场景中,所谓外向的人会表现出内向的特征。而内向的人也会在另一些场景中表现得出乎意料地外向。
很多自以为外向的人在做了性格特征测试后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偏内向的人,只是他们多处于一些让他们外向的场景中,所以他们会误认为自己是外向的。
内向的人也同样,我觉得自己是内向的人,但当我遇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或人时,就会不自觉地主动起来,活跃起来,在某些需要我发挥主导力量的场景里,我也能适时地调动。
所以这里会涉及“场景”问题,把人配到不同的场景,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不能简单把人定性为外向的或内向的。或者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外向者或内向者。
在看《了不起的我》时,更加深了这一观点。
不仅仅是“场景”问题,如果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看,更是不可能简单地把人永恒地定义在某种性格范围内。
因为,人不可能是静止的,我们一定是流动的,看五年前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肯定是不一样的。
用发展的眼光看“自我”,就会发现“自我”真不是个东西。它在变,它需要碰撞,每一次的碰撞都可能反弹回来不一样的我,也会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如何,都要【拒绝被标签】。
别人认为你是:正能量的、活泼的、专一的、严肃的、沉默的、独立的、高傲的、柔和的……那是别人的事。
我拒绝把性格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我只会说,这不会是完全的我,我不会一直是这样。
人需要把自我放下,卸下那个固定的自我的“壳”,才能让新的东西进来,才会真正得以发展,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有趣。
我很喜欢陈海贤老师的一个观点(喜欢到想裱在墙上):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这是我这个月最深刻的感悟:不要太执着于自我。
本月练笔了4篇文章:
我的充电计划几乎又泡汤了。
最近对“精力管理”比较沉迷,我把做的功课都整理一下,在这里分享。
这里的“畏”不是指畏惧,而是指敬畏。无知的人没有敬畏之心。
201910个人总结
下个月见,希望你会更勇敢。PEACE.
-end-
往年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