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接连收到好几位大中学生的来信,诉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惑,其中共性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如何刷题,刷题真的有效果吗?二是自己一直在努力,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怎么办?
回望自己的学生时代,本人也曾有过从学霸到学渣的困惑,也曾经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所以我非常理解这些学生心中的痛苦和焦虑。
应该说,这些学生从内心里都是想要好好学习的,但学习的效果却为何总不尽人意呢?
依我的经验和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学习的方法不对,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在学习,而没有学会有效地学习。
先说如何刷题吧,其实我很不习惯用“刷题”这个词的,虽然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用这个词。看到“刷题”两字,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刷屏”、“刷票”等词语。在我看来,“刷”意味着“快而表面”,“刷题”意味着题海战术,让人感觉是机械、急切、枯燥、不深入的。或许,这正是许多学生的问题所在。
我觉得,要学好数学或者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在理解掌握好相关的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然后通过做题来不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光看不练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理解”和“会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你也不能陷入题海战术,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定义、定律,检查你知识点掌握的牢固度和熟练度。
所以,对每一道做错的题目,你一定要认真地查找原因:是因为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因为运用得不够熟练?或者是因为粗心……然后对症下药,加以改进。只有这样,你题目做得越多,效果才会越显著。当你做题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量变到质变,你就可以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日本斋藤孝先生在《学会学习》一书中说过,那些学习、工作不顺利的人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已,一旦你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迅速强大起来。
他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斋藤式”学习法,同时还例举了彼得·德鲁克、爱因斯坦、村上春树等16位名人的“原创学习法”,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找这本书来看看,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其实,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不仅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对成年人来说也同样需要。实际上,斋藤孝先生的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学生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
那么,什么是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呢?你不妨回忆下自己的学习经历,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你是如何记忆的,用什么方法记得最快?朗读、默诵、记笔记,或者用思维导图?
在什么时候,感觉自己精力最旺盛?早晨、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用什么方式学习,效率最高?一个人自学,或者与他人互动式学习?
在什么地方注意力最集中?家里、教室里、图书馆里,抑或在咖啡厅里?
你可以把这些特点写在纸上。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就藏在你最擅长的选项中。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过,“如果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能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我深以为然。
我自己体会,以下几点对提升一个人的学习力也有很大帮助,愿与你分享。
1.学会使用搜索工具,善用外脑。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但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找到你真正想要、又真正有用的知识,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有人在智商、情商以外提出了搜商的概念,也即一个人通过某种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相信你的搜商越高,你的视野一定会越广,因为你是站在别人甚至是巨人的肩膀上。
2.放下偏见,用归零的心态去学习。由于生理、心理、学历、阅历以及家庭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知偏见,而且这种偏见的存在常常是无意识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观察,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周边的人以及我们自己。
3.思考与输出,是最有效率的学习。前面说过,“理解”和“会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你刚看完了一本书,自以为很有收获,但要你把它的主要内容讲出来,特别是用你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相信很多人会呆在那里,不知道如何开口。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写自我管理方面的读书随感,觉得很有收获。写作不仅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运用书本中的内容,而且促使我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考体系。
4.改善心智模式,是学习的最高层次。我在《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文中,把人们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即“休闲消遣娱乐、掌握知识技能,改善心智模式”,这三个阅读层次由低到高,阅读人数由多到少,呈金字塔分布。很多读者对这个分类法表示赞同,认为清晰明了,很有启发。个人觉得,阅读是学习中很重要的部分,但学习并不仅限于阅读。只要你有心,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关键在于你的心智模式是否打开。心智模式打开的人,可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心智模式没打开的人,“吃一堑”也不会“长一智”,甚至一个坑里可以跌三回。至于如何打开心智模式,那将会是一篇长文,下次有机会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