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农村人,不该感到自卑
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刚进入大学时常常会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开学时舍友们都对自己的家庭、父母、人生经历聊得热火朝天,而我只能默默的听着,不发一言,生怕他们知道我的出身二嫌弃我。
后来,和舍友们玩熟之后就将我的一切都全盘托出。令我开心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从心底里生出一层隔膜,而是夸赞我,说我很努力、生活很能自理之类的话。接着我又说了很多农村的优点,还说我奶奶亲手擀的面特别好吃,他们表示很想来做客。
其实,现今的社会,我能明显感受到很多人对农村的偏见,说什么“阶级固化”、“城乡差距大”、“农村的孩子即便走出去也很少有成功的人”之类的话来打击农村人的信心。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精进人士眼中那是致命的。但是作为一个扎根于农村的人,我真的很喜欢农村,这里有太多我的情感归属了。
近来看了阎连科老师的《我与父辈》,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个和我一样扎根于农村的人对农民的情怀。那是我的父辈或父辈的父辈常常在言语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我的童年生活那种既艰苦又温暖的情感所在。
记着那些困窘又极为宝贵的时代
阎连科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今天谈论知青的悲剧时,没有看到另一群人的悲剧——农民”
阎连科是家中的二弟,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因为是家中最小之人,所以哥哥姐姐都照顾着他。去山上运石子时,哥哥帮他干了重活,献血时即便抽到脸色发白也不愿意抽他的。大姐生病了,床头的书则成了他的藏书库、也是他文学的启蒙。二姐成绩比他好,却将上高中的机会让给了他。
回忆那个时候的事情,虽然满是艰辛,但也充满了温情。如今这样的日子已经很少有人在经历了,而我即便是在农村长大,也只能听听父辈们茶余饭后的谈话。我的爷爷奶奶是经历过三年饥荒的,我的爸爸妈妈也赶巧经历了最饥荒的年代。在谈及那个年代时,即便当时多么艰辛,如今看来倒是最宝贵的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