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的,我还真没吃过多少饭,去的地方少,不过在饭堂吃了八年,也小有心得。
没上初中之前,吃啥都好,因为是在家里吃饭,想吃啥就有啥,盐和油以及香菜都是自己(妈妈)配,丝毫不用担心,又是无污染不过期,热气腾腾,不干不燥也不上火。然而,上了初中,就都变了。因为,我开始了在饭堂的旅途……
到目前为止,总共有八年。大学的餐厅要好过高中的食堂,高中的又远超过初中的饭堂。犹记得六年级(当时我的那个小学没六年级,而初中开设六年级)的时候,我是根本不去饭堂的,味道太大太难闻,远远地,我就闻到一股花卷的甜味,菜汤的油味,烧炉的煤味,拖地的腥味……路过饭堂,有一排水龙头,当然啦,有一半都是坏掉不出水的,所以就没有水刷碗。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六年级就得了很严重的肠胃炎。这也为我的吃饭选择奠定了牢不可催的基石。
吃饭前必有液体,水、汤、粥,都可以,最好是热的,如果暂时实在连一种没有,吃完饭必须要多喝一倍,还不能一次性喝完,头一次喝最多三小口,接下来喝多少取决于能不能去厕所,如果不能,还是不喝的好。饭一定要热。变态辣,超咸,有腥味,这些都不要。不好消化的米饭也很少吃,一周或者半个月都少于三次。所以,我的菜单就局限于面和汤。至于饼,没啥可挑的,都是差不多的味道。粥,高中也不常喝。大学里可挑的还是有很多的。起码,早晚有热粥,中午有一碗面。
我很喜欢面。一大碗面,融在汤里,上有碧莹莹的小小枝香菜,啜一小口烫口的汤汁,一点点往下翻,有煎蛋,或香菇,或肉丝……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口味的。其实都是咸香的味道,只不过,想在里面找些欣喜罢了。然而,我在家里是极少做面条吃的,因为懒!夏天嫌太热,轧面条嫌蚊虫咬汗水流,冬天怕水冷,手冻得红通通的,掺在白面里,一经加水,且不说手有多疼,疼到连胳膊都想要,只是看着冻伤的肉连着白花花的面就不再想吃这面条!
在家里,我最常做的是粥和小菜。煮粥费时却是超享受。愈煮愈香,从米粒与清水,熬成饱饱的粥。特喜欢一种青碧色的米,熬出来的米静静地卧在铁锅底,当初的透明纯水已是一畦碧绿。哦,这是夏秋的粥,春风到的时候是白粥,冬季,还是不吃的好……因为太冷了。有时候,家里人都出去,一个人守着一座房。若是其他时候我还是有心情做些吃的,倘是赶到冬季,连热水都不烧。冰的柴灶,未化冰的水缸,窗外面的北风刮动窗纸,从头至脚都冒着寒意,哪里还有吃东西的心思?还是说说夏秋的吧,这注定是个忙碌的时节,小麦刚收入仓,乡下人时时念叨着,盼秋天充沛的夜雨,盼灿烂烈烈的阳光,又祈着,做活时要有凉凉的秋风,不要大风呵。这时候,蔬菜瓜果也盛了。满架的豆角直吃到冬,喜人的番茄需要人天天看望,黄瓜、窝瓜、冬瓜、西瓜,都是可一物多用的主儿。凉调的豆角拌煮熟的白肉丝,拌糖的番茄喝汁,生吃的黄瓜,加上花椒炖的窝瓜,和粉条、肉一起炖的冬瓜,既能当饮品解渴又能炒菜的西瓜。值得一提的是窝瓜了,面的极好,直接切块儿丢锅里煮,待熟了,便讲搅匀的面疙瘩入锅,熬着,大火会有焦香的锅巴,小火会有细细绵香的味道。家里少种红薯,不然也是很好吃的。
我自己在家里的时候是没什么好吃的,但是,若是妈妈在家,那就另当别论了,简直是天壤之别!因为胃病的原因,我和其他青年人吃不来,到是和中年的妈妈能吃到一起去。尤其是那锅清炖豆腐,白嫩的豆腐,青色的小葱加香菜、菠菜,浓香又吃不腻的味道,恨不能把那锅汁都抿干净了。然而我是不会做的,单是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儿就挺难的。寒假家里人都在,似乎房子里稍暖了,灶上从早到晚都热可以烧熟一只红薯!而人多的时候也下饭。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人多,饭也做的多,然后就凉得慢了许多。纵是冬天的凉菜也觉得暖!
一个人的时候没有花心思琢磨吃食,那两个人呢?怕只剩下吵架了……恋爱的时候,浪漫地没有生活的烟火气,在一起过日子后,种种牢骚都涌上心头,只愿当初,怎么会想到会过成这样!
钱钟书在《围城》里这样形容婚姻:婚姻是座城,城里的人挣扎着想出去,城外的人挤破了脑袋要进来。哎!如今的婚姻如此沉重,爱情称不起生活的大衣,情话抵不住分离的重压,礼物又买不了那一方可供二人栖居的小屋。就连本是一个物种繁衍的本能也成了麻烦和包袱。是人变的自私了吗?不是啊,现代教育下的人们熟知各个场合的基本礼仪,连法律都通过互联网普及了,考虑个人基本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那爱情呢?是要爱而不得,还是终成眷侣?是苦恋还是狗粮撒满天?只有那人自己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