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总会存着开洋,就是用盐腌制过的、去壳晒成干的虾肉。无意中发现这一宝物之后,我总会时不时地偷偷溜到厨房抓几个吃,然后再抓几个。每次都不敢偷太多,生怕被妈妈发现。现在想来,虽然肉质扎实,味道鲜香,但实在是有点过咸了。所以,长大之后就不会这么干吃开洋,主要还是用来炒菜做汤。也不知道小时候哪来的如此好食欲和重口味,不过那种强烈的咸鲜味一直留在记忆里,也为自己那种自以为是的「神不知鬼不觉」暗暗好笑。
如果家里只能有一种调味料的话,我想,留下的肯定是盐吧。其他的味道都可以通过各种食物补足,唯独盐,除了动物肉类中含有少量盐分之外,其主要来源还是经由海水和岩矿中提取。汪曾祺曾写,「吃手把肉过去是不预备佐料的,顶多放一碗盐水,蘸了吃。」即使光有盐提味,大概也能心满意足,肚皮滚圆。
盐其实就是氯化钠(NaCl),特别纯粹。我们需要摄取钠,以存续自我的生命。钠离子对调节细胞的液体平衡、维持细胞与肌肉的正常功能都至关重要。但人体无法存储多余的钠,通过泪水、汗水、尿液、粪便等损失的钠只能通过饮食加以补充。大量运动之后,补水是好的,但因为消耗了大量的钠离子,如果继续大量饮入纯净水,可能会让你电解质失衡,坠入代谢异常的状况。长跑之后,喝下第一口宝矿力的时候,真的会觉得它就是生命之水!不过,这真的不是你抬了两下腿就把运动饮料当水喝的借口哦。
潘冬子把盐化在棉袄里的故事,让我们从小就知道盐的补充对于人体必不可少,但因为采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工业时代可以达到的大规模生产之前,盐的产量是很低的。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阶段,它都像金银一样珍贵,背后充斥着各种权力、财富、战争和阴谋。拿破仑曾以盐作为军饷发放给士兵,这是今天英语里薪水(Salary)这个词的由来。而盐的生产一度被各种统治者高度管控,实行国家专营。所以,在古时候,盐吏是肥差,盐商是巨富。
在食物的调味上,咸味和鲜味的配合,可以达到加成效应,激发更强烈的感官刺激。所以,在鸡汤中加入盐之后,你会感觉「鸡肉味」更浓,汤也更为鲜美。还可以做试着做盐渍番茄(推荐用小番茄),适度的咸味能勾出番茄中的天然谷氨酸,强化其鲜味,还能释放其香气和风味,盖过其中的苦味和酸味,是用来做搭配面包、粉面,甚至米饭的超强酱汁料理。
味觉的相互抑制作用,总能创造奇迹,偏酸的柠檬上撒上一点盐,能把被苦味和酸味压迫的香甜释放出来,在加糖的苦茶里加一点点盐,口感上可能察觉不到其中的咸味,却能让舌头感受到更加强烈的甜味。盐是甜点和面包的经典配料之一,青芒果蘸酱油、蜜瓜生火腿也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家乡有一种特色小吃叫大麻糕,椒盐味道(白糖+盐,外撒芝麻的酥油烧饼,有时还会加桂花、果仁之类)就是我最喜欢的。在日本的煎蛋界,还有着「盐党」和「酱油党」之争呢。
食物的腌制最早是为了防腐,便于长时间储存,食盐使用量的大幅度削减也是随着电冰箱的问世而开始的。我们对过去时代的腌香肠、火腿、腊肉、咸菜以及咸奶酪依然保有着某种抑制不住的热情,甚至忍不住舔光吃完薯片和薯条后沾在手指上的盐粒,正是由于盐能让风味更佳的神奇功效。肉类在适度腌制之后再料理,能让肉味浓缩,而渗入其中的食盐水分子又能让其更为鲜嫩多汁。口感干老的鸡胸肉在腌制后能变得柔嫩,而粗笨的草鱼在腌制后,能形成蒜瓣肉的神奇口感,怎么做都特别好吃!另外,一个小技巧是,如果要烤鸡,进烤箱之前在鸡皮上抹一层盐水,就能让鸡皮脱水,变得光滑焦脆,透出金棕色的光泽。
然而,盐的狡诈之处就在于,它用这些极佳的优点,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就有可能嗜盐过度,嫌弃「淡而无味」的东西,「无良」商贩更是利用这一点来过度加工,招揽客人,甚至以此掩盖食材的不新鲜。据说东来顺以前每年歇业两月,在这之前就会狂加调料,让你觉得别家都「没味儿」,而让食物「更好吃」的真理就是「下手重点,再重点」。最后,入口的到底是什么也完全区分不出来,一番饕餮饱食,只记得满嘴的调料味,却不辨食物真味。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引发高血压的患疾。我也常常以此自醒,有时候,「不用」也是其用法之一。我们和盐的爱情,还是涓涓细流更好。
耶稣说基督徒要做世间的光和盐,因为盐的功用是隐藏自己、牺牲自己以带来味道,还能防腐杀菌,「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所以有「撒盐驱邪」的传说,往左肩后面快速撒一小撮盐,可以赶走魔鬼,甚至将其与十字架并置一起避鬼。无论是颜色还是味道,盐似乎都无法产生某种梦幻感,也不够个性鲜明。它如此敦实沉稳、温柔恬淡,默默地支撑、抚慰、妥帖着你每日的生活,但偶尔又能挺身而出、雷厉风行地挽救整道几近失败的菜肴,甚至还颇为惊艳出彩,就好像,日常生活里妈妈一般的超级英雄。
另外,豆腐脑,当然应该吃咸的!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