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医院工作,兼职母乳指导,每次上门去指导妈妈的时候,碰到最多的是,老师,我怎么判断我宝宝吃饱了啊?为什么吃了我的母乳,还一直哭个?到底是没吃饱呢,还是哪里不舒服?我跟他怕了嗝,换了尿布,喂了奶,可是还是哭!!!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也挺无助和无奈!直到2016年的8月,我去广州上了一次邓斯坦婴儿语言的学习,我的老师教会我通过宝宝不同的哭声来识别宝宝的饿,困,拍嗝,肠胀气或者下腹部不适以及不舒服的5种哭声。真的很有意思,原来真的可以通过宝宝的哭声来识别宝宝的需求。回来后,我接收到很多妈妈和同行发过来的哭声,我一个个倾听,不确定的总是回忆上课时老师说的要点,重复的倾听那些给予我反馈后正确判断的哭声,对比较难区分的,反反复复地重复听,对比听。后面想与其妈妈们天天发哭声给我听,不如我把这些要点分享给妈妈们,一来锻炼自己上课能力,二来让自己从中发现不足,加以学习。就这么一个想法,到现在整整上了15期的婴语微课,跟全国各地的妈妈们分享着我学回来的内容,在这过程中,我也从妈妈们那里也得到了更多的育儿新的经验,有时候觉得自己并不是老师,我跟妈妈们之间更像是教学相长。中间我有组织我身边的同行来学习婴语,学完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完后还需要大量的个案分析,才能掌握的活灵活现,他们说我很有天赋,可实际上真的不是这样,我之前不知道我做的那些反复练习并不是所谓的‘天真练习’而是有目的,有对比的反复练习。前几天听小六的微课,里面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刻意练习》自己快速阅读了一下,发现书是围绕四个鲜明的主题而展开:一、目标明确,回顾自己那段废寝忘食的倾听,自己并没有设计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说有,那就是,帮妈妈解决问题后,我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我很开心,觉得自己所学能帮到妈妈们。二、专注地态度,这个非常有感受,之前做其他事情,手机是离不开的,翻朋友圈,看微博,聊微信,而为了倾听哭声,之前的那些事情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好像我的世界只有宝宝的哭声。三、学习反馈,我要很自信的来给大家晒晒妈妈们给的反馈
四、走出舒适区,自己从来没有在微课上上过课,也不知道怎么上,在我一个朋友的提议下开始给妈妈们在微课分享婴语,从开始的紧张,怕分享不好,知识传达的不到位到现在越讲越有经验,还自己研究了下怎么能让难区分的音更好的辨别,都是因为走出舒适区带给我不一样的成长!下面分享一下自己的微课反馈图给大家看
看到这,大家想想,我到底是因为天赋呢还是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