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米粒妈频道,侵权删。
这几天有读者留言,让我写写当下大热的电影《找到你》。
讲真,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在观影的时候跟着主人公疯狂飙泪,看完之后情绪久久无法平复……《找到你》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看得我很压抑。
被抛弃、被践踏,不被认可的全职妈妈,惨。
在工作和家庭夹缝中艰难生存,狼狈不堪的职场妈妈,惨。
没钱没资源,孩子危在旦夕,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底层妈妈,惨。
豆瓣影评说,“中国女性的难,都写在这部电影里了。”
为什么中国妈妈这么难,中国妈妈这么惨?我觉得除了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还有妈妈圈里的鄙视链。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力挣扎。
影片开头,陶昕然饰演的朱敏,离婚拉锯战打得不可开交。老公出轨,搞外遇,反倒起诉她,要求她净身出户,剥夺她对孩子的抚养权。理由是她缺乏经济能力抚养孩子。
朱敏没有任何优势。在法庭上的她甚至显得有些木讷。谁能想到无助的朱敏,其实毕业于名牌大学呢?
做了几年全职太太,婚姻丢了,人到中年,能否找到称心的工作还是个未知数,连孩子的抚养权都争取不到,朱敏的经历难道不是千万万万个全职妈妈的缩影吗?
在中国,全职妈妈是最不被认可的职业。就拿朱敏来说,名牌大学毕业,放弃几十万的年薪回归家庭,老公领情吗?认可她的牺牲吗?
在千千万万个渣男眼中,全职妈妈是“没有工作的女人”,“不就是带个孩子吗?”
我看过一个视频,只有短短三十秒,是一位全职妈妈录下的。视频里,房间简直就像灾难片的现场,玩具和绘本七零八落地散落在地板上,桌子上宝宝的餐具脏兮兮,边缘上全是没吃完的米粉糊,勺子旁边还散落着几片变了色的苹果……
宝宝不知道是不舒服还是生病了,一直哭闹不停;年轻的妈妈头发凌乱,抱着宝宝安抚,声音都嘶哑了……
这个时候爸爸回来了,看见家里一片狼藉,声音冷冷的,“这是怎么回事?家里怎么搞这么乱?”
妈妈的声音很委屈,又很倔强,“你不是天天问我在家里都做什么吗?我今天什么都没做!”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话题是:“高学历的女生做全职妈妈浪费吗?”寇乃馨的一席话,道出所有全职妈妈的心酸:
全职妈妈是保姆、是护士、是育婴师、是专车司机、是营养师、是全家的CEO,可是放眼全社会,有多少人能真正认可全职妈妈的牺牲,感恩她们的付出呢?
那全职妈妈如何自我救赎?好多文章里都写过,譬如有自己的生活、牢牢掌握经济大权、掌握人生的主动权、重回职场……在我看来,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大空话罢了。
影片中,朱敏苦苦哀求姚晨扮演的律师李捷,求她放过自己一马,帮孩子争取到抚养权。
职场妈妈李捷的一席话,冰冷得像刀:“你知道我为什么努力工作挣钱吗?我就是不愿意自己变得跟你一样,什么都没有,连自己的孩子都留不住!”
影片结尾,李捷又甩出一句高度总结的金句:“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力。”
可是有了选择权,就一定能摆脱狼狈不堪、一地鸡毛的生活吗?
来看看李捷。
姚晨饰演的律师李捷穿着一身合体的职业套装、发型妆容无懈可击;职场上,她是杀气腾腾的白骨精,干练、老辣,气场两米八,走路都带风。
经济独立不是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精神独立。
跟前夫撕逼,争夺女儿的抚养权,李捷说:“一个女人的幸福不该由家庭和婚姻来定义,我希望女儿可以活得更自由。”
看到这里我简直拍案叫绝。就这一点,我觉得李捷甩那个张口闭口把“我妈说了……”挂在嘴边妈宝男前夫几条街!前夫配不上她。
她有“休夫”的魄力,更有能力,不靠男人也能让自己跟孩子过得体面。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选择权。
可是为了选择权,她背后的心酸血泪谁看见了?
被前夫diss:“你还是个女人吗?”
正如李捷在影片中所讲:“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
在职场上生存艰难:
白天在职场拼命厮杀。下了班还要应酬、拼酒、受到性骚扰也只能忍气吞声。
办朱敏的case,李捷感慨,“这个年头没钱养什么孩子”,说给朱敏,也说给她自己。
为了养孩子,她不得不拼尽全力;没时间带孩子,只能请保姆孙芳来帮忙。
哪知道,她精心呵护的小公主,却被保姆孙芳偷走了!
孩子丢了,前夫和婆婆却怪罪她,“算什么母亲?”;婆婆上来抓住她的头发,不由分说一顿暴打……
孩子出事,最难过的是妈妈。可偏偏在孩子出事之后,所有人都想在妈妈头上踩一脚,埋怨一句:“你是怎么当妈的?”
有选择权的职场妈妈李捷也被狠狠鄙视了。放下砖头就没法养孩子,抱起砖头就没法抱孩子。职场妈妈的内心有多纠结,处境就有多尴尬。
影片结尾处,保姆孙芳指责李捷:“你不配当妈妈!”
注意,不是“你不是个好妈妈”,而是“你不配当妈妈!”
“不配”两个字残忍地抹杀掉她的所有辛酸血泪。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对职场妈妈来说,永远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
比全职妈妈朱敏和职场妈妈李捷更惨的,是马伊琍扮演的底层妈妈,孙芳。
来自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家境贫寒,没有靠山;
没有学历,在大城市里只能做一些底层工作安身立命;
新婚之夜遭到家暴,预示着婚姻生活冷清凄惨;
生活苦逼得不能再苦逼,孙芳没有放弃希望。因为她怀孕了,她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
可孩子一出生就被诊断出先天性胆道闭锁,换句话说,要用钱续命。
那个蛮横又冷血的丈夫想都没想,要孙芳把孩子扔掉。孙芳怒甩下一句 ,“你不治,我治!”
没有学历、没有资源、没有家世,身后无人,孩子重病需要钱,一个女人靠什么来钱最快?
她去夜场陪酒,为五千块小费,一口气干掉几十杯酒。
喝光最后一滴酒,她面无表情,放下酒杯,伸手要钱。这一刻还谈什么女人的尊严体面,为了救孩子一命,她早就把一切都抛弃了。
孩子有事,最焦心的是母亲,最不愿意放弃的也是母亲。
看《我不是药神》,有一幕让我记忆犹新:
为了给女儿治病,单身母亲思慧每天晚上在夜场跳舞,受尽屈辱。
程勇卖了药赚了钱,带大家团建。晚上酒吧领班硬拉思慧上去跳舞。程勇砸钱,让领班上去跳。
金钱面前,领班怂了。而思慧却围着台上跳舞的领班肆意大喊:“脱!脱裤子!”她喊得撕心裂肺,因为她一直被这样对待,现在在台上的那个人,就是被侮辱和损害的自己。
(《我不是药神》片段)
她脸上挂着笑,眼睛里却噙着泪的样子,真让人心酸。
李捷在“面试”保姆孙芳的时候提了一句,“想在我们家带孩子,你得再查一个幽门螺旋杆菌。”对普通妈妈来说,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诉求。
但是对于思慧和孙芳这样的底层妈妈来说,她们的诉求只是让孩子活着!活下去!
小混混情人张博问过孙芳,“这孩子就是个无底洞,你就不为自己打算吗?”
孙芳长叹一声,“有时候,真的想撒手不管了。但就是松不开这手……”
所以当交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孩子被医院强清退出院,孙芳眼里的绝望,深不见底……
孙芳的孩子死了。在一个大雨夜,孩子发病,救护车进不了城中村,孙芳电话又失灵,她抱着孩子来到大马路,没有一辆车肯停下来载她们母女一程。
她眼睁睁看着孩子在她怀里咽气,无能为力,在倾盆大雨中嚎啕大哭……
在电影里,全职妈妈被鄙视了,因为她们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渐渐丧失了生存能力;
职场妈妈被鄙视了,没办法给孩子全身心的陪伴,“不配当妈妈”;
底层妈妈也被鄙视了,“连救自己的孩子都没能力。”
这种鄙视不仅来自妈妈之间,更来自家庭和社会。
这个社会对爸爸和妈妈的判断奉行双重标准:一个男人,他只要肯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不出轨不搞外遇没有家庭暴力,他就是个好爸爸好老公。
那好妈妈的标准呢?作者凌睿一句话概括了:
你必须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还能赚钱,还要拥有巨额存款来应对疾病和困难,否则人们就会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女人自从当了妈,就等于遭殃地开启左右为难的hard模式:你上班也是错,全职也是错;赚钱也是错,没钱也是错;
女人自从当了妈,好像就低人一等,任谁都有资格diss她一句:“你是怎么当妈的?”
可是社会、家庭和老公,全都对妈妈提要求,有谁真正对妈妈伸出过援手吗?
有人说,整部《找到你》,其实发出的是一声“爸爸去哪儿”了的呼唤。我倒觉得,一句丧偶式育儿已经不足以概括中国妈妈的痛点了。
女性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观念依然认为女人带孩子、做家务是天经地义、对女性的福利和保障不健全、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甚至还有奇葩砖家建议: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到17或16岁,对男女实行差异化教育,争取让妇女30岁前生三个孩子……(现在专家的门槛都这么低了吗?)
一个家庭的风骨,在于成员对妈妈的态度。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女性的态度。
朱敏、李捷、孙芳这三位母亲,为了孩子殚精竭虑,为了生活颠沛流离。这不是电影,这是许多中国女人的真实写照。
昨天看到一组数据:我国结婚率最近4年连续下降、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不难看出已婚女性对婚姻的绝望、未婚女性对婚姻及不渴望也不向往。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何让女性有尊严、体面地活着,是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PS:剧个透,《找到你》这部电影,并没有安排一个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大结局。
朱敏得到了抚养权,但她要生存,要养孩子,就得面临跟李捷一样的问题:在工作和带娃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我特别感谢这个结局,它没有指鹿为马,没有画饼充饥,它讲的就是活生生的真相。
中年老母亲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委屈过、哭过、抱怨过之后,还是要努力打拼、要跟生活对抗。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