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最近大热的电影,好评如潮。这是一部把愤怒拍得张弛有度但又温情脉脉的电影,同时涉及到到美国社会的好些热点,那个小镇就是一个美国当下社会的缩影,也探讨了“特权”与“弱势”。但很奇怪,走出黑暗的电影厅,在我心中越来越敞亮的竟然是那个儿子。
其时这个儿子没有太多浓墨重彩的画面,男三男四号都排不上。但他一直跟他母亲站在一起的言行让我感动。他知道他母亲过激,他也很矛盾,甚至因为母亲的行为招致同学的愤恨,但他选择支持母亲,与愤怒的母亲犀利的母亲不幸的母亲在一起。
谁离开,地球都会照样转,我们只是浩渺苍穹中微小的一粒,但是这个家,是我们此生最大最重的行李!
家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受到重创的家庭。其实在一个家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选择接受家人的感受,不要去跟家人讲大道理,不要去评判。多听少说,鸡汤与道理没有办法疗愈实质的伤口,在创伤的深渊,要的都是一个共情,要的都是一个接纳与理解,当然更不要站到对立面上去。家是一个整体,大事如此,小事也应该如此。
在甘肃发生的白银杀人案之后,我看过一篇报到。其中一个受害者的家人,一家人都在漫长的岁月里郁郁寡欢,带着不能修复的伤口在人世间潦草地悲伤地生活。没有经历过,怎么知道别人的痛。看客们肤浅的评论可以不管,但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家庭的重伤之处,也请不要乱下结论、乱点评,以免给家庭成员产生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三块广告牌》也提到,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那好吧,就像电影里儿子一样,选择理解母亲的愤怒,理解母亲的用力过猛。母亲如果有更大的愤怒,我相信儿子也会选择理解。因为他知道一位母亲经历过的磨难。更何况他也深深明白骨肉相连是一家人辈子的事。
这样的包容与理解也可以用在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里。
孩子摔倒了,有家长通常会说,“不要哭,有什么好哭的,要坚强。”尤其是男孩子越哭,家长越生气,后来导致孩子在家长面前真的不哭了,孩子慢慢隐藏自己的感受,他觉得自己不会得到接纳、理解与信任,这样的孩子反过来也不会接纳总是拒绝他感受的家庭,慢慢丢失归属感,我们也知道,这对孩子负面的影响有多大。婚姻关系中,也有这样的名句:“婚姻里,不是两个人互相看对方的不是,而是两个人始终往相同的地方努力。”
尽最大可能理解家人包容家人,与家人站在一起,产生一样的感受,拥抱,连接,激发出家庭更大的幸福感。受伤时,家是最好的防空洞,美好时,家是倾尽全力的加油站。这样的家庭,才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产生个人更大的价值感。
所以我尊重电影里面的那个儿子。他照顾母亲的感受。明明知道他有些偏激,但是他选择了理解。明明知道母亲有些愚蠢,他选择了包容。明明母亲给她也带来了尴尬,他也选择了慈悲。
在一起,风吹雨打都在一起,世界很大,但我们是一家人,与家人的伤口一起呼吸,与家人的感受始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