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了《我的姐姐》,看的时候几次落泪,心情难以平复,以至于想写的观后感拖到了现在。
在此之前,在网上已经刷到过很多电影片段,让我落泪的场面也都有,但脱离故事线的片段并不能与演员产生共鸣,看完全部内容才真正有体会。
姐姐安然的父母,因为一场车祸去世,弟弟安子恒尚且年幼,谁来抚养弟弟,成了最大的问题;于是安然的亲戚开始了一场争吵。
争吵的重心就是,姐姐安然觉得不应该去承担弟弟安子恒的抚养责任,众亲戚却觉得你是姐姐,长姐如母,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甚至要求姐姐安然将名下的房子过道弟弟安子恒的名下,更甚的是说到激动处,要去打姐姐安然。
从法律上来讲,姐姐有责任抚养未成年的弟弟吗?有的
为什么姐姐安然不愿意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被轻视;在安然的记忆力,父母一直想要一个儿子,甚至为了要生个儿子,谎报安然腿瘸残疾,在没有得逞的时候又打骂安然,在父母出车祸的车上挂着的照片里也只有父母和弟弟,姐姐去到现场还要警方核实身份。
弟弟跟姐姐说爸爸从来不打骂他,说妈妈会给他做好吃的肉包子,姐姐说:“我只吃过笋子炒肉”“可能我们不是一个父母吧”,在她有限的记忆力,她并没有受到父母多的关爱,弟弟的出生让她收到了委屈。
2、逃避的亲情;弟弟出生,姐姐长大成人了,俩人并没有过多的相处,甚至因为父母的偏袒可能会有故意的疏远,对于没有感情的弟弟,又面临考研,她自私的想要选择放弃弟弟,而去读研。
很多人会说,那是自己的弟弟,不管之前父母对你做了什么,姐弟之间还是有亲情的,对一个陌生人都会动容,对自己的亲弟弟怎么能送养呢?说来,这就是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带来的伤痛,让她在跟自己,跟世俗,甚至跟命运在争。
重男轻女在我国很多地方,很多家庭都存在,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我的父亲就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幸运是个男孩子能够去上学,但是姑姑就不一样了,她是女孩子要去帮忙干活供弟弟们念书,父母对她的期盼就是嫁个好人家就行了,姑姑常说如果爷爷当时让她读书,也不至于现在怕不认路都不敢出远门,也不至于弟弟们坐办公室,只有她去工地搬砖做苦力,虽然我体会不到她的难,但是我知道她的意难平,因为到爷爷去世,姑姑还会时不时的抱怨两句。
电影中的姑妈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她说“我生下来就是姐姐,我这一辈子都是姐姐”,说的是事实,又是无奈,但是她真心的爱弟弟,帮弟弟带大安然,弟弟的去世她哭的最伤心,觉得天都塌了。
姑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但却非常的善良,她爱自己的孩子,守护自己的爱人,也爱着安然和安子恒姐弟俩。有一幕吃西瓜的场景,姑妈用勺子把西瓜挖出来给安然吃,姑妈是从西瓜的中间挖的,把西瓜最甜的部分都给了安然,然后自己切了边缘的部分自己啃;医院里安然告诉姑妈,小时候在姑妈家住的时候,姑父偷看她洗澡,姑妈震惊又愧疚,最后趴在爱人身上流泪的镜头,我想此时的姑妈内容一定是极其复杂的;医院里安然去阻止特殊情况的孕妇转院,跟她爱人建议终止妊娠,被孕妇爱人打的时候,安然哭是心疼转院的孕妇,姑妈赶来帮助被孕妇家属骂的安然,她跟安然说“姑妈之前教你的都忘了吗?谁欺负你,你就打回去”。
姑妈是真的爱姐姐安然的,她自己走过的路,潜意识里,是不希望安然也担负这重任前行的,但命运最爱捉弄人,偏偏她又必须要走。
在不断的与现实抗争,不断的安排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其实姐姐安然也在学着与自己和解,与现实和解,她会哭着说想爸爸妈妈,会主动关心弟弟、保护弟弟,直到她去领养家庭给弟弟送买房子的钱的时候,她才终于到了自己与自己和解的点,弟弟治愈了他。
都说安然自私,谁不自私呢?人生来就是自私的,是因为有爱,才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因为有爱,我们才愿意去担这个责任。
影片的镜头中固定镜头相对偏少,甚至很多镜头晃动略大,有种纪实类影片的感觉,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有种亲身经历了一遍姐姐的人生的错觉,很容易入戏。
或许是讲述的人物的故事,特写镜头也就是现在人说的怼脸拍的镜头挺多的,最能捕捉到演员的微表情,姐姐的情绪变化,姑妈的内心活动,也正是影片最能打动人的。
故事的原型中,姐姐确实把弟弟送养了,姐姐没有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她也没有错,她在自己无能为力的年纪,本该追寻自己未来的时候,只是选择了别人都不敢选择的那条路,也很有可能送养的弟弟生活条件更好了,两个人都能有更好的未来。
各自安好,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