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买这本书!” “等你安静的能把这本书看完了再说!” “好,我看完你就给我买!28块钱,好贵啊!” “你能看完再说吧!”
“妈妈,为什么木星上没有水?” “你看到现在都看了什么?你只看画,连第一行字都没看完,还问问题!” “你告诉我,这一页都讲了什么内容?你不是看书的吗?光看画有什么用?连字都不看!买书,买书你看吗?连一页书都看不下来!你看人家小孩多安静看书,你看你,一页书都看不下来……” 【此处省略1000字】
这是今天上午发生在“当当阅界”儿童读书角里的一段对话。
一个大约7、8孩子手中拿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妈妈手里拿着手机在玩,时不时得和孩子说上几句,眼睛依然没有离开手机。
我观察到孩子的状态:表情麻木,看书的过程中注意力并不集中,她的注意力并没有太多在书本上,而是在书本与妈妈的表情之间反复。
整个过程中,孩子提出几次要买书,妈妈依然流连在手机上,只提出要求“等你能读完再说吧!” 旁边的姥姥或者奶奶说话了“就知道看画,连字都不看,就是翻书,买书有什么用?”妈妈迎合着“可不是嘛!买书就知道看画,学了啥也不知道,买书有什么用呢?”
看到这里,大家猜猜妈妈给孩子买书了吗?嗯,最终还是买了下来,也许是因为最终他们还是希望孩子能从书中获取些什么吧。
不可否认,这位妈妈对孩子有一份爱与期待:
期待孩子学会有始有终,做事情要学会坚持;
虽然孩子没有按照她的期待最后读完书,但妈妈依然买了下来,可见对孩子的阅读需求还是得以满足的。
但同时我在思考,这段对话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如果妈妈长期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在旁边唠叨,孩子可能会把“阅读”和“被妈妈唠叨的不舒服的感受”挂钩,那么未来的孩子会不会不爱阅读,也不爱学习呢?
二、妈妈很显然不了解孩子阅读的阶段性顺序。孩子的阅读原本就是从大图片+极少量的字开始→慢慢的字数开始增加→字多图片少→全文字图书。6-7岁的孩子原本识字量不大,依然是以看图为主。
(具体孩子的阅读阶段及如何为孩子朗读,请参考美国“吉姆·崔利斯”所著《朗读手册》)
三、阅读成果和阅读兴趣,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一定是阅读兴趣最重要!
我们让孩子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文写得好?学习成绩好?还是把阅读当成终身的兴趣?
还记得有一次在新华书店,有个孩子想买“不老泉”这本书,妈妈说“买这些课外书干嘛?到楼上买参考书,那才是真正有用的书!”
如果我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读书一定要有成果;一定要读有用的书!” 的时候,孩子的阅读兴趣会不会被打压?如果孩子要读书只能读教材、参考书,孩子们会不会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学习,而在父母的唠叨中孩子们又把学习与不舒服的感受挂钩,那么读书=学习=不舒服,试问孩子还愿意读书吗?犹记得,似乎孩子们高考结束后有撕书的现象,课件孩子们对书本的厌恶,同时又有多少孩子终身不再看书呢?
我们在《我的品格我做主》的品格沙龙中经常讲到美国的SpaceX的CEO埃隆·马斯克,他曾经写过一封信给校长,表明他已经把学校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完了,需要校长继续买书的需求。试问:埃隆·马斯克读的每本书都与学习有关吗?这些书本中有没有可能开启了他的想象力,最终助力他的创造力?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可否把阅读仅当成孩子的爱好,放下期待,帮助孩子筛选书本,陪孩子阅读,为孩子朗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孩子们在书本中徜徉,去获取知识、智慧、经历时,财富自然到来;而一个每日徜徉在书本中的孩子,气质一定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本读过的书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