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篇名?
因为篇名有可能和该篇文章的主旨有关。而对主旨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局部段落的内容分析。篇名有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方便大家指认篇名所指向的那篇文章。一定程度上,篇名就是古代文章的标题。但先秦古文的篇名和现代文的标题不完全一样,差异至少有两点。其一,先秦古文的篇名短且字数固定,通常两字或三字,而现代文的标题可以很长,字数不固定,还可以有副标题。其二,标题一定和主旨有关,而篇名可能只是个标签。
文章的形成,从早期的散列式,即基于无局部次序关联的散列章句进行随意性汇编,到后来的段落式,即面向有整体层级结构的有序段落进行自觉性创作,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早期文章,最具代表性或莫过于论语的乡党,后期文章,韩非子的大部分论文绝对是典范,可以很安全的推断,其他文章,必定介于两者之间。
文章的篇名,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也有两种极端的形态。早期的形式类,通常在篇首取字作为篇名,只有书签功能,为了方便自己检阅。后期的内容类,往往不限于文中取字拟名,具备标题功能,力求足以示人主题。当然,有足够例子表明,先秦某些文章的篇名,确实可能存在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形式,即篇首取字,却隐含主题。并且通过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介乎两者之间在程度上的先后次序,而这些关于形态发展程度谱系的发现显然对研究文本传作或生成的相对先后年代有比较客观的参考价值。
子罕篇和先进篇原本的次序应该对调
论语篇名方法显然是篇首取字,二十篇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且每种各有十篇。所谓间接取字,就是先跳开正文前面部分若干个字,然后再取字。所谓直接取字,就是直接从正文开始部分取字。二十篇中,间接取字的共有十篇,分别是:1,2,3,4,5,6,7,8,10,11。直接取字的也共有十篇,分别是:9,12,13,14,15,16,17,18,19,20。对比一下这两组数字,第一组的11和第二组的9,似乎出错了。
有不少学者曾经从内容分析方面将论语二十篇分为上下两部,并推测其成书过程至少可以分为两期。通过对比篇名取字的两种方法,似乎也可以给二期成书论提供一些形式上的证据。美中不足的是,上部的第9篇子罕和下部的第11篇先进,位置乱了。
关于这点“美中不足”,可以作出两个决然相反的推测。其一,这是“传承者”不经意的失误。就是认为,子罕篇原本应该在下部,先进篇原本应该在上部,而后世的“传书者”不经意把次序搞乱了。其二,这是“作书者”的自觉行为,是刻意的“失误”。把下部的子罕安插到上部,把上部的先进安插到下部,如同战国时的互交质子,通过交换质子加强两国互信形成一个政治体,恰如作书者为了整合上下两部,调换子罕和先进两篇的次序,避免出现一书分二的分立局面。
在间接取字法中,所跳开的文字都指向孔子,共有四种情况。最多见的情况是,跳开“子曰”二字,共7篇,可称之为间接取字法的正体。包括的篇目有:1,2,4,6,7,8,11。另有三种情况各一篇,可称之为间接取字法的变体,分别是,第5篇跳开“子谓”二字,第10篇跳开“孔子于”三字,第3篇跳开“孔子谓季氏”五字。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敲作书者在篇名取字上呈现出来的刻意或者说自觉性。
为什么交换的是第9篇和第11篇?因为第9篇后面是第10篇,而第11篇前面是第10篇,也就是说第9篇和第11篇都挨着第10篇。这不是废话吗!在数学上是,但如果考究各篇内容,不难发现,论语的第10篇确实非常特别。其他篇记录的都是孔子或弟子的语录或问答,而第10篇所记录的都是孔子或君子的行为表现,完全不涉及直接阐发道理的言论。第10篇在内容上的独特性,往往被认作是上部结束的标志。无独有偶,下部最后一篇,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篇幅特别的短,只有3章。
把现在排在第11篇和第9篇对调,是不是会更好?是的。但不仅是好在于前面提到的在篇名取字方法上的一致性。在正文内容上,也能为这种篇目次序的调整,或者说还原,找到其更合理的说明。
-先看先进篇排第9的好处。第8篇末尾三章,分别说尧舜禹。先进篇的首章,孔子说吾从先进。也许先进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礼法出现之前的尧舜之道。第10篇首章,简单说了孔子于乡党如何,接着便是一大段孔子在宗庙朝廷如何召使擯如何。而先进篇末章提到宗庙会同。换言之,现行本中的第11篇,在内容上“显然”是上承第8篇下启第10篇的,其原本位置就应该是介于其间的第9篇。这些内容上若隐若现的关联,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篇目次序还原推断的可信度。
再看子罕篇排第11的好处。把子罕和先进两篇调换位置,还原”到当初上下两部的初始状态,这样一来,下部十篇便不仅是齐刷刷地直接取字,更是齐刷刷地以人物作为篇名。“还原”后,作为开头的子罕篇和作为结尾的尧曰篇,在形式上都有相同的特别之处,篇名中只有一个字指人物,子罕的子指孔子,尧曰的尧是帝尧。中间其他八篇,篇名即人物。更重要的是,孔子和帝尧,在“还原”后的下部诸多人物中首末呼应,隐示着一种让人难免想入非非的关联,我们可以轻易为这种自觉性关联找到一个合理的动机,比如,作书者以此抬高孔子的地位。
篇名安排上的另外一点美中不足,和篇名的字数有关。二十篇仅有两篇取三字。上部的第5篇公冶长,下部的第15篇卫灵公,分居上下两部,在各自十篇中都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格格不入,非常醒目。以上关于论语篇名,在取字位置和取字数量两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尤其使强迫症者感到难受的两点美中不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乱只乱一点点。恰如李敖在表达他的爱情观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爱只爱一点点。他的这个表达,透露出对爱有的刻意控制。这不能不让人陷入这样的念想:这只有一点点的乱,是作书者刻意的控制。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柳当初是有心无心栽下,不得而知,柳荫倒是清晰可见,不容漠视。
取字的刻意性也体现在不一致中体现出来的取舍上。对比第3篇的正文“孔子谓季氏八佾略”和第5篇的正文“子謂公冶长可妻略”,如果第5篇按照第3篇的取字方法,应该叫“可妻”。如果第3篇按照第5篇的取字方法,应该叫做“季氏”。上部中,第3篇和第5篇,同样是间接取字,但同中有异,这种细节上的处理,恰好能体现出作书者在篇名取字上有所考虑,绝非用作标签而已。
各篇篇名的解读待更,现将各篇取字情况列举如下。
1,学而,子曰学而略。
2,为政,子曰为政略。
3,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略。
4,里仁,子曰里仁略。
5,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略。
6,雍也,子曰雍也略。
7,述而,子曰述而略。
8,泰伯,子曰泰伯略。
9,子罕,子罕言利略。
10,乡党,孔子於乡党略。
11,先进,子曰先进略。
12,顏渊,顏渊问仁略。
13,子路,子路问政略。
14,宪问,宪问耻略。
15,卫灵公,卫灵公问陈於孔子略。
16,季氏,季氏将伐顓臾略。
17,阳货,阳货欲见孔子略。
18,微子,微子去之略。
19,子张,子张曰士略。
20,尧曰,尧曰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