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娘家是个错误的决定。
原本想趁着春节回家让父母看看宝宝,但由于父母的身体问题,这次回家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我的心中既内疚又委屈。女儿正处于粘人又好动的阶段,经常嚷着要外公抱,我爸满心欢喜,对她的要求一概来者不拒,但抱了几天便感到腰酸背痛。而我妈这几天负责买菜,她说每天都要考虑营养搭配很累,对于不擅料理的她来说,这的确是不小的负担。
我都看在眼里,心想年后回家他们就能好好休息了。可是,这个假期却没有预想得那样融洽。
或许由于从小在“泼冷水”的环境下长大,在家里我很难完全放松。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便养成了不在家待太久的习惯。多年在外,我一直默默遵守着与父母相处的“潜规则”,每次回家停留的时间几乎不超过10天。对我来说,10天的时间期限是一条维持和平的准线,跨过这条线,就会发生各种莫名其妙的摩擦与不愉快。
在回家一周左右,由于劳累,母亲开始变得不耐烦,言语里暗含对我嫁到异地的不满。她还提到在我小时候外公外婆从未帮助过她带小孩,买菜做饭都是她自己。并且,母亲从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找出她同学的女儿除夕做年夜饭的视频给我看,直言那个女儿才是“真孝顺”。我听了偷偷掉眼泪,仿佛时间倒流,我又回到儿时听着父母夸“别人家孩子”的情景。
事实上,我也知道我在家时间不多,春节回来也是希望多陪伴他们,并非为了蹭吃蹭喝。况且相较于平时自己带小孩,回来这段日子,我每天睡得更少,而女儿也因为父母的宠溺变得不肯好好吃饭与睡觉,每天夜里,我都精疲力竭。
我一直试图理解父母的心情,不管是儿时为获得他们更多的肯定还是如今感恩他们的不辞辛苦。只是,当他们一步又一步安排好我的生活,让我在他们按部就班的计划之下亦步亦趋,我压抑得几乎窒息。现在回想起来,学生时代便离家读书究竟是渴望外面的世界还是希望逃离家里连我自己都难以说清。
原生家庭给我的记忆多半沉重,长大后我渐渐了解,父母想通过我实现他们曾经错过的人生梦想,但我的选择每每却让他们失望。
记得大四时,我原本在本地一所500强企业实习,在父母看来,他们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大企业、财务岗、离家近,然而,我在获得另一家外地公司的Offer后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临行前一天晚上,我妈哭了很久,说了很多狠话,我3知道她的心里是心疼我的,但我只记得她说我不孝。
我没有因此就在父母身边,独自拖着一个行李箱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租房找工作上班加班,异乡的生活莫名让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归属感。每一次,当我在电话里告诉我妈我的现状时,总会被劈头盖脑的冷水浇得透心凉。因此,独身在外的日子,虽然有过濒临崩溃的绝望与苦苦支撑的无助,却不曾有过泪流满面的思乡。那时候,我觉得我的生活只能往前,没有退路。
直到工作上小有成绩,与父母的关系才稍微缓和。只是,我妈依然笃定地说“出去的迟早会回来”,仿佛那是我的宿命,注定只能活在他们的掌心里。然而,我再次让她失望,在异乡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记得婚礼当天老妈忿忿不平,从头到尾板着脸,没有祝福只有抱怨,我哭得满脸花妆。讽刺的是,婚礼成了我的保护伞,在大家看来,我不过是个对父母恋恋不舍的女儿罢了。
如果说离开原生家庭让我脱胎换骨这的确言过其实,但异地生活的日子,我确乎发生了改变。那种转变无法言说,或许因为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或许因为开始关心心灵健康,我感到我的磁场随之逆转。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读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终于了解原生家庭给自己打下的烙印,终于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再执着于完美,对父母也日渐理解与宽容。只是,父母终究是老了,在为我付出的同时他们耗损了自己,他们以自我牺牲的方式给予我成长的各种机会,却没有问过我到底需不需要。他们没有错,只是他们的期许让我沉重压抑。
为了不被负面的情绪压垮,我逐渐摸索出了与他们相处的安全模式,保持既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彼此守望却不过分亲密。在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我却忘了这个安全距离,我以为身份转换可以弥合曾经的伤。我以为宝宝的到来可以填补我与父母之间相处的缺憾,然而我忘了,父母终究是老了,我渴望与过去告别,却发现过去的阴霾依旧弥漫,我很困惑却也无能为力。
我想,今年春节我本不该在家逗留太久的,10天或许是极限,我跨过了那条警戒线,踏入“雷区”。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是真的辛苦。“隔代亲”让他们对待宝宝的态度近乎宠溺,却也因此加重了身心的疲惫感,引爆了母亲的负能量。对此,我进退维谷。我知道他们希望我多回家,可是如果家让我不快乐,我该如何是好?或许,今年春节回家就是个错误。
这样的两难,我相信很多儿女都遇到过。父母甚至父母之前的祖辈,都不曾关注过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别提教育后代如何情绪管理,这是社会大环境留下的遗憾,造成的创伤已无法抚平,然而,我希望伤痛在我这一代终结。不管我的下一代是出类拔萃还是普通平凡,我希望她首先是健康的,由表及里的健康。
而我与父母之间的羁绊,怎样才能让它更加健康地新陈代谢呢?如何进退自如既保持自我又接纳他们的一切呢?我一直在思考。
对目前的我来说,我选择保持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