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句话在毕业生中流传已久,很多大学生一入学就把考编定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主攻主打。符合条件报考时就一人多报,只要时间不冲突,各地考选都参加,考上哪个算哪个,更有甚者,同时入选好几个,挑挑拣拣,喜不自胜。
从报考地区上,江浙地区越来越受欢迎
以下数据来源于各地政府官网:
2020年浙江公考职位平均报考比例65:1,最热职位竞争比达到2713:1。 2021年平均竞争比例是56:1。其中,录取比例超过80:1的有1132个,最热职位竞争比达到4125:1。2022年报录比大于80:1的岗位有166个。其中杭州市钱塘区人才管理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招录人数1人,报考人数978人,报录比为978:1。
2023年度江苏省考超过42万人通过报名审核,平均竞争比例约为46∶1。报名人数最多的岗位是“省政协办公厅综合文字岗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岗,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岗位,竞争比为1772∶1。“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一岗计划招录1人,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达1680人。从地区热门程度来看,南京成功报名人数为89144人,排在第一;苏州居第二,成功报名人数为47637人;徐州成功报名人数为36426人,连续两年跻身前三。
江浙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人文环境开放,尤其是收入高,特别受年轻人喜欢。越来越多的北方毕业生,比如东北三省、山东等地区的考公大军开始席卷南方地区。网上盛传“山东有个巡考团,全国各地转一圈。国考尝试是起点,上海考公找手感。江苏编制进状态,浙江省考继续练。到咱齐鲁大地上,正式重逢把梦圆!”
小武,来自东北,硕士毕业。毕业那年,父母告诉她:“只要不是去比老家更差的地方,去哪里都成。”小武姑娘也能干能闯,了解到近两年本专业就业形势后决定考公。首选浙江、江苏,后又考了广东、上海、北京,最终花落山东。
姑娘表示,她们班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选调、考公,70%的人首选了江苏、浙江,因为这些地区性价比实在太高。待遇不比北上广差,但是房价只有他们的1/5甚至更低,如果考到县级市里,初入职一月工资都能买一平米。而且,这两个地区近些年新政频出,新思想新思维层出不穷,新产业新概念不断生出,非常适合年轻人工作生活居住。
小淼,北大硕士毕业,祖籍山东。本来父母非常希望他参加山东的公考,但小淼执着要去南方,参加了浙江的定向选调,成功入选体制。回来后聊起南北方差异,小淼表示:非常感谢自己当初坚定的选择,在杭州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实在是太适合年轻人了。开放、包容、自由、去官僚化,这些都是以前从未感受到的。福利待遇远好于山东,按照政策,他可以以市场价1/10的价格拥有福利分房(笔者觉得有待考证)。
从毕业生流向看,南流东流现象明显
小武表示,为什么父母不让她回去,因为家乡所在地自然环境差,就业环境更差。每到冬天,零下40度见怪不怪。来到青岛,父母去年来这边过年,一个劲儿的说“好舒服啊!”多少年的重工业基地,产业门类单一,新兴产业发展慢,就业没有头部新兴企业,只有考编一条赛道,竞争压力不比其他地区小。小武开玩笑地说:"只有没出息的孩子才会回家,稍微有点本事的人都会出来。”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与十年前相比,东北三省人口净减少数量排在全国前三,合计净减少超过1100万。据相关资料显示,北京的常住人口连续下跌6年。
北京等一线城市为啥也不香了呢?最主要原因:生活成本太高。很多毕业生考公进京,除非给解决住房问题,否则靠体制内给的工资,猴年马月才能买上房子?这也是很多人考虑的现实问题。
大洋本来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各方面福利待遇不错,工作也相对轻松,可是大洋还是参加了青岛市面向全国的遴选,回了老家。
回来后,很多人替他惋惜。但大洋表示:在北京,父母帮帮,自己努力努力,在N年后能买上房子,可是自己完全没有能力把父母接过去一起居住,作为独生子,他有义务回到父母身边,并且工作性价比也不差,还在家门口,买房轻轻松松,照顾父母也方便简单。
在杭州读书的小杜马上要毕业了,父母希望她考编,女孩子稳稳定定的多好。小杜表示,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我会参加江苏、浙江的公务员考试,考上了皆大欢喜,考不上也无所谓。这边就业机会太多了,名企很多,多投投简历,还是有机会的,不太想回山东了,除了考编,感觉没什么可选的,能考上还好,考不上连个满意的工作也找不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最有力的奋斗目标。一座城,人来人往,如何把人引来并且留住,是每个城市孜孜不倦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