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2022国考落下帷幕的消息又一次涌上了热搜,笔者的朋友圈一时之间也都是考公朋友们发的吐槽消息,有喜有忧,细数下来竟有十几位,原本只是在新闻报道上感叹考公热的人数,没想到如今已经这么贴近自己的生活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去查询了一下今年的报考人数,根据国家公务员网站统计,今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157.6万,平均招录比为61:1,其中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业务科室一级科员这个岗位,竞争比例高达3334:1。
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而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这个岗位,报考人数更是有20813人,这个高额的数字不禁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向往自由的年轻人们,最后的一点倔强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高薪不再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第一选择,朝九晚五的安稳工作反而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桃花源?
放弃75K的高薪选择公务员?
考公热不禁让笔者联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帖子,该帖子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热议,贴主自称为腾讯员工,有一份75W的工作,但最近决定辞职,回老家当公务员。
评论区也热闹异常,有网友对帖主的选择表示认同,认为与其冒着可能随时会被替代掉的风险,不如早些为自己谋一个退路。
可也有一些网友发表了反对意见,其中一位算了一笔账,假设答主现在30岁,能够拿到75万年薪,除去五险一金和其他消费,即使干到35岁就被辞退了,最多也能存下250万元,在二三线城市够买得起一套房了。
如今该帖也被删除,但留下的争议和话题却没有与之消失,是尽早“躺平”求一份安稳,还是乘着年轻时努努力多赚钱,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
考公热愈演愈烈
在不久之前,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考公往往都是被父母逼迫的,在老一辈的眼里,公务员意味着”铁饭碗“,意味着未来不管怎么样,总还有一口饭吃。
而如今,公务员成了大多数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桃花源,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搜索“考公”、“事业编”等词,就会出现大批大批的干货分享和心灵鸡汤。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股浪潮中,取而代之的是迎来了考公考编的内卷时代。
2020全国事业单位的整体招考,综合岗位总计需求255585人,报考人数在217万上下。二三线城市的一个岗位就有200多人竞争,更不用提一线城市。
事业编都如此,国考的竞争更加激烈,好的岗位人人想去,各个岗位也开始了内卷,从学历到经验,于是就出现了以下这种情况,今年七月,河南中烟的拟录用名单中,一线生产操作岗录取的135人中,有41人是硕士,还有不少来自人大、武大、郑大的学霸。
然而,公务员的岗位真的这么十全十美吗?
稳定的体制内,其实也会累
“稳定”往往是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公务员的理由,不必为了达到KPI熬夜而大把大把的掉头发,不必为了跟不上时代的技术焦虑,从而牺牲休息时间逼迫自己学习。于是“稳定”的公务员成为了他们最憧憬的工作。
但,闯过了千军万马,原本以为即将迎来明媚春天的许多人,却发现,上岸后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不少过来人表示,体制内的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它并不是一个养老的职业。”
不在围城,不知道体制内被“压榨”得有多狠,原本在设计院上班的小李表示,原本自己的工作还挺清闲的,疫情过后,许多小企业倒闭,手头上的活一下子多起来了,往往一个人需要同时负责两三个项目,他已经三周熬通宵了。
体制内的加班和互联网企业倡导的加班氛围不同,虽然不会一年四季都处于紧绷状态,加班费和打车报销福利都一应俱全,但是相比起同样的工作量而言,薪资就真的差的挺多了。
用一句话表示,就是“永远都有事情,永远都不能少了你那个齿轮。”
同时,枯燥也是另一个大问题,每日重复的工作,差着十几岁年龄代购的同事,迟迟不涨的薪资,安逸逐渐褪去原本精致的外衣,变成一种束缚,让在其中的人喘不过气来。
此外,同事之间的边界感也没有大城市那么分明,仅仅一个星期,对面的阿姨就能对你的个人资料了如指掌。薪资方面虽然补贴挺多,但也只是基本上满足了生活需求,当再看到自己喜欢的行业时,如何摆脱体制的枷锁成为了一大难题,工作经验导致自己也不能随意转行。
用长远眼光来看,虽然得到了安稳,但也因此牺牲了年轻人的活力和自由。
年轻人正面临着精神困境
在考公的帖子下,有一条评论指出,“大家如今都在提出躺平,稳定,安全感,却很少有人谈起理想二字了。”诚然,理想二字已经脱离年轻人的交谈圈很久了。
如今的年轻人好像不再被鼓励拥有自己的梦想了。
当今的现状和人类学学者加桑·哈格所指出的“希望的匮乏”一观点相同,有了一定的保障后,人们才会制造出额外的“希望”。这一观点似乎可以解释“考公热”背后,年轻人们面临的精神困境。
小H成功应聘上了老家的事业编,其实他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在此之前他梦想从事游戏相关行业,但毕业后仍然选择了听从爸妈的建议。在被问到会不会后悔时,小H表示,“最纠结的应该是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去大城市的小伙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自己难免会羡慕。”
但更多很多上岸的年轻人表示,当时随大流一路走过来的自己,其实至今还不能确定究竟想要做什么。
“混混时间可能也就过去了”,不少人这么表示。
选择不分对错
进大厂还是考公?这个问题每年都被提起,但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年轻就应该多去闯一闯,也有的人觉得尽早得到“船票”上岸才是硬道理。
其实无论选择安逸还是拼搏只是你的个人选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
所以与其多看他人的经验,跟从大流,不如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什么,做自己的选择,才能让未来的自己不会因此后悔,希望每个小伙伴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