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碎片化时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38篇文章
(关注“惊喜家”,每周迭代一次认知)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在“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中长大。先别急着抱怨父母,因为你也很喜欢比较。
你们经常说的“心理平衡”、经常出现的“幸灾乐祸”,就是通过比较出来的。而且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虽然这对你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如:
·一天你被老板骂了,心情一整天不好。但比较物一出现:晚上通过交流发现,你朋友不仅被骂了,晚上还要罚加班,你心理觉得平衡多了。
·在课堂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同学被老师叫到黑板做题目,但不太难的题目却做错了。当老师点评时,大家哄堂而笑,幸灾乐祸。
·我们无法挽回被老板骂的行为,也无法在嘲笑别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况且这不太道德。
可是,我们为什么就这么喜欢比较呢?
我知道大家应该马上能想到一些原因!而这次,我从三个方面来讲解人们的比较行为:
1、比较的心理行为
2、最大化者的行为
3、心理账户的比较行为
一、比较的心理行为
从打猎的远古时代我们就通过比较强弱来支配到自己的对象,到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现在商品丰富,我们也喜欢通过比较来选择最优。从古至今,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生存。只是人们发展得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机制。例如:
只有我比别人好,别人比我差,才有一种优越感。如果别人比自己好,经常产生嫉妒心理。而且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喜欢和熟人比较,女生比男生更喜欢比较。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熟人容易想到,而且经常有交集场景。在远古时代我们分一个个部落,都是在自己的部落进行比较;男人经常出去打猎,经常要合作协调,女生在家就少了很多。几十万年形成的心理意识,在人类文明的几千年根本没有摆脱这种基因。
:下面这张图是一些比较的心理机制
由于心理是复杂的,如“自己变优,朋友变差”的比较行为,不仅产生怜悯之心,也会出现优越感、幸灾乐祸等心理。而且比较的动机往往是利己而不是利他,所以避免重复,简化突出最主要的心理状态。
简化后可以看出,出现积极的心理就两个。这就是人性丑陋的一面,当然很多人经过后天的修养,这些心理状态很多慢慢消失。我们平时经常看到“幸灾乐祸”的情景、看到经常说“心理平衡了”的人,他们的修养其实不高的。下面具体讲讲这些心理:
1、自己正常,朋友正常:比较的动机往往是利己行为,如果同一个状态,就想让别人降低来显高自己,或者自己提高来显低别人。而自己和朋友都正常,就是在同一个水平,特别在同一级别,往往喜欢拆台来降低别人,好在比较中获胜。又或者喜欢在上级装积极,以便在比较中显高自己;
2、自己正常,朋友变差:上课同学被老师叫去黑板做题,不是很难,但做错了,很多人会哄堂大笑。当然会有人因为从众行为,但幸灾乐祸的学生不少。他们不会首先考虑那位同学可能基础差,可能粗心等等原因,直觉就喜欢看别人笑话;
3、自己正常、朋友变优:自己天天在奋斗考研,突然知道自己班一个同学获得保研资格,内心觉得不爽的。如果一个聚会她表现得积极一点,很受欢迎。你内心可能会产生嫉妒,觉得不就是被保研嘛,有什么来不起,老在那嘚瑟,还不是老在老师那里拍马屁。而不会首先想到:她被保研可能别人真的很优秀,她的人际关系很好,她平时怎么做的,我得学习一下。她这次聚会这么积极,她平时也这么积极,正因为她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才有好的人际关系;
4、自己变差、朋友正常:你被妈妈说太懒了,而妹妹却没有被说,心理不平衡;
5、自己变差,朋友变差:如果你失恋了,你朋友也失恋了,那么你觉得“同时天涯轮落人”;
6、自己变差、朋友变优:如果你失恋了,朋友刚刚脱单,你会觉得老天太戏剧了,太不公平了;
7、自己变优、朋友正常:自己今天得到老师公开表扬,其他同学没有,你是比较有优越感的;
8、自己变优、朋友变差:自己刚刚升职,朋友却被开除,你会好心安慰他,有怜悯之心;
9、自己变优、朋友变优:自己升职了,朋友也升职,在比较利己的动机中,就会觉得“他这样也升职,凭什么?”
注意:上面这些心理状态都是在利己的比较动机中的主要表现。人们内心很复杂,一种行为会出现很多心理状态,但很多不是比较心理,或者产生比较心理的一个念头,立刻被道德修养给盖过,出现好的一面。如“自己变优、朋友变优”可能互相祝贺,互相想搞好人脉关系,虽然是利己行为,但可能不会出现比较的心理状态。
二、最大化者的行为
从决策的角度可以分两种类型的人,就是——最大化者、满足者。
什么是最大化者,什么是满足者?举个例子:
最大化者:他去买衣服,逛了好几家百货公司和专卖店。一两个小时候终于发现了心仪的一款,不论设计,颜色都很好,自己试穿还挺合身。
刚想掏钱包付钱时,突然想起南边有一条街之前经常打折。于是你又把衣服放回去,混在一堆尺码不同、款式不同的毛衣中,以确保没有人在你离开这段时间先下手。然后再去那条街挑。
满足者:他们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后面有更好的东西。满足者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会苦苦寻觅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一旦找到就离开收手。如果走进一家商店,看到一件尺码、质量和价格都合适的衣服,就会立刻买下,故事到此结束。
虽然最大化者总是朝着“最好”的努力,但几乎永远无法对最终的选择感到满意。每天都在对比中。因此,最大化者可能决策质量更好,但满足者更容易幸福。
现在很多单身贵族,有一部分就是最大化者,总想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对象。但这样很容易错过很多机会,而满足者只要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觉得非常棒了。
那些最大化者即使谈了对象,也经常会觉得应该有更适合自己的,有比现对象更好的。经常有意无意去寻找,一旦找到更合适,他们的关系就有危机了。而满足者找到自己的标准对象,会花时间在爱情上,而不是在寻找上。
很多人想一个方案,总觉得有更好的方式,所以迟迟不肯动笔,这也是最大化者的表现。
而最大化者总想着有最好,所以总在比较中,这是人们在比较机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在现在社会,可选择越来越多,比较也越来越复杂,这种类型的人获得幸福感更少。
最大化者在客观得到更好,但在主观得到更差。所以我们要减少比较,适当做个满足者,毕竟知足者常乐嘛!
三、心理账户的比较行为
上面所说的比较都是和外部比较,而“心理账户”理论讲到我们内心都有一个账户,对一些事情的比较内心有一个默认的参照点。相同的行为,比较的参照点不同做出的决策或看法往往不同。
举一个例子:
布朗先生几乎从不让旅行者搭便车,昨天他让一个男生搭便车,最后被抢了东西;
史密斯先生经常让旅行者搭便车,昨天他让了一个男生搭便车,然后被抢了东西。
这两个人谁更感到后悔?
别人实验的结果想的一样,有88%的受试者认为布朗先生更后悔。
其实发生的事情一样,但毕竟的参照点不一样,产生的心理就不一样。
我们经常对一个人好,某次不帮忙反而被别人怀恨在心。他不会感恩你曾经帮过他多少忙,不会去想:别人对你不帮忙是本分,帮你是别人的好。他此时的对比参照点是“过去你帮他”,而这次不帮了。如果这时有个陌生人帮了他,他的参照点是“过去没有帮我”,而现在帮我。而且很有可能因为这次不帮忙而反目成仇,反而和那个陌生人搞好关系。即使这次你是有难于说出的理由,但他不关心,你之前的付出变为负的了。
所以我们在比较中,想想自己是否进入“心理账户”的陷阱,提高自己的理性行为。
由于人性就喜欢比较,即使教育程度高者也不例外。在“心理账户”参照点不同时,看法就不一样。
在一个实验中,一些老师觉得宁可别人说自己是个糟糕的老师,但其他老师更糟糕,也不愿意听到别人告诉他是个好老师,但其他人更优秀。
比较心理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很多商家都会利用这点,比如在一些价格上。
前几天刷屏的新世相营销海报:
很多商家喜欢在价格上进行对比,让你产生锚定心理,觉得更便宜,更不容错过。如微信跑步的步数比较,微信跳一跳的分数排行榜,让你和朋友们进行比较。
我们天生就喜欢和别人比较,我们非常讨厌父母经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我们也经常在这个行为上犯了很多愚蠢的行为。很多父母过去文化不是很高,但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依然没有察觉自己各种比较行为,这该大家好好反省一下了。
结语:什么时候戒掉动不动就心里不平衡,什么时候改掉那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咱们就什么时候开始做一辈子朋友好么?
一个广告专业不打算从事广告行业
却喜欢研究广告的半个广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