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化
1、学心理咨询是训练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看到对方的闪光点,挖掘对方的资源;从更多的角度、面向去看问题,最关键的,看到之后还能协助对方慢慢去看,且对方愿意让你陪着去看。
2、具体化能力的背后是各种理念在起作用。如果理念不清楚,没有更好的内化,技术很难用得上,想用都用不了,想探讨细,探讨不下去。最典型的是我们试图说服对方按照我们认为的去做时,你技术学的再好,人家不愿意跟你聊,因为他不舒服,你试图再劝她,你根本没有感受他的感受,又回到基本功上去,术不通,回到道上,技术走不下去,不知道怎么问话,就回到道上,所谓的道就是基本的理念和人性观。
3、如果对当事人没有更多的好奇,也不相信他是自身问题的专家,这时候你要具体化,你能具体化吗?做咨询的时候也是,一旦我们专家的角色出来,我们认为我们很懂,我们认为知道了真相和答案,那时候,我们就不好奇了,因为我们懂了,我们感觉我们很厉害,接下来就具体化不了,我们就想着怎么说服对方。
但凡家长懂,在家里亲子沟通的时候,就容易成为一场灾难。因为你懂你越是得意骄傲的地方越懂的地方,可能在某一个时期,越会跟孩子更多的内耗。孩子要成长他自己的人,如果我们一定要让我们认为的的路我也去纠他,坚决不走,于是一系列情绪出来,关系出现状况,孩子的动力出不来。
4、不怕不懂,就怕懂,最怕的是不懂,还以为懂。随着孩子越大,我们要学着更多的好奇,他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好奇他这个想法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个想法可能给他带来什么,然后他想试也可以让他试一试,而不是直接反对。可能好多事情,不是一定要坚决反对,或许试一试,没有试成,可能接下来就服了,你非不让它试,前面有坑,就是个坑,他就一定要跳坑里试试,回头可能摔更大的坑都有可能。
5、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知道。不知道没有关系,做咨询也是如此,我们作为咨询师,可能来访者很多经历我们都没有体验过,这没有关系,最怕的是你体验过,你好像很懂的样子。你的脉络跟它的脉络可能就不一回事儿,比如你的个性特点跟她一样,年龄跟她一样,成长背景跟他一样吗?生活环境跟他一样吗?你的家庭支持系统跟他一样吗?你的经济条件,知识,学历,等等跟他一样吗?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你以为有好多一样,但是更多不一样,有那些不一样的存在,你的那些东西可能对他不适合,尤其是在你自认为你说的很对的时候,你的态度让人不舒服,而这种态度即使他认为你说的对,他也不想听。
二、尊重
6、尊重当事人的脉络,尊重当事人改变的进度。
7、专业化的成长之路就是完善自己,当我们能接纳咨询暂时没有效果,接纳暂时没有变化都是正常的,而不会反过来攻击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不适合做这一块,自己没有帮人家内疚等等,如果我们不是这样,接下来我们也就能更多的尊重当事人成长的进度。
8、缺乏了敬畏之心,我们要想尊重也不容易,因为我们感觉我们懂了,我们懂意味着我们能我们厉害,我们懂,我们能,我们厉害,当我们面对来访者,面对孩子,面对爱人的时候,要想做到足够的尊重就很困难,这时候我们不想听他的经验。他的内心的想法都不想听,从思维模式上就是以偏概全,因为哪点不好否定了整个人,对整个人缺乏了尊重,敬畏之心。这时候没有心思去问,你怎么想的,你希望怎么样?
9、换位思考.
孩子坚持上学都不知道怎么努力才能坚持下来的,换成我们不一定能坚持下来,换做当时也不一定有人家做得好。当我们在街上看到有的人卖小吃,人家很快乐,如果我们更多的成员放在那样的环境,是否依然能保持很快乐的心?比如当我们跟孩子角色换位之后,是否能像孩子那样被爸爸妈妈吵一顿之后,还能保持快快被吵的时候保持不说话,不吭声,不还嘴。我们是不是能在学习成绩非常不好的情况下,依然能去学校。跟哪个老师闹了很大的别扭之后依然再去,有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跟老师关系不好,同学关系不好,是否依然很好的坚持去上学,我们是否能做到?很多事换在我们自身未必有人家做得好,我们只是站在我们圈外人的角度,局外人的角度,去说一些我们应该怎样的话而已。
10、我们要尊重他的经验,它的脉络,怎么才能尊重,放下你以为你的对的经验。
三、希望。
11、希望怎么来的?对方愿意跟你沟通吗?愿意跟你交流才有合作的机会,要不然怎么会聊到希望这一块聊不到。要想让对方的希望感出得来,更多是问他,让他参与,你给他讲的再多,他记不住,也没有感受。他在说的过程中,参与过程中感受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问他: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有什么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如果实现了可以能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可能让你的现状有什么不同。对此你已经做到了哪些?做过哪些尝试?哪些不同?哪些是有效的,聚焦在他的例外,这都让他有希望感。因为怎么做出来,他也就有动力了,找到方法对未来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