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至
朋友最近有些苦恼。
“我很焦虑。”她皱眉。原来,她的朋友们都很上进,在朋友圈里晒读书,晒成长,晒旅行。而她自己,却数年如一日,生活乏味单调,像是一台定时打卡的机器。这么多年,她感觉自己原地踏步。
“找点事情做吧。去报个班。”我建议。
“学不进去。毕业以后,就没看过书。”
“兴趣爱好?有什么想做的事?”
“不知道。”她叹气:“想跳槽,又怕没人要。”
其实,朋友的生活,还是蛮令人羡慕的。有车有房,工作稳定,待遇颇丰,有个幸福的小家庭,丈夫体贴,孩子乖巧,节假日还可以各地旅行。可是,在岁月安好的表象之下,她却暗潮涌动,遭遇人生的“四分之一危机”。
“我太听话,从未为自己而活。”她抱怨。一路走来,她都是顺利的。她从小就很乖顺,听从家里的意见,大学读文科的专业。毕业后,顺从长辈的指引,在一家国企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完成人生中的一项项大事。按部就班,顺风顺水。
可是,如今的她,却感到无比焦虑。一方面,朋友圈里独立、自主、上进的女朋友们,让她相形见绌,深感不安。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她也有自己的不甘,想要憧憬一种不同的可能性。人生的四分之一,她渴望改变。
“现在开始,完全来得及。”我支持她。
“唉,说说而已。”她叹气:“想要什么,我自己也不清楚。”
这句话,让我很感慨。小时候,长辈们教育女孩子,最常说的便是“要乖”,“要听话”。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也常是温顺乖巧。可是,当这些听话的女孩长大,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已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听话太久,是会丧失自我的。太过依赖别人,便是将人生的缰绳,交到他人的手中,亦步亦趋,惟命是从,等到有一天,要自己做主时,突然发现无所适从,手足无措,早已失去自己独立的意志。这样的人生,难免令人叹惋。
这些姑娘们,乖顺地,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平稳安全,没有太大的风浪,却也终于错失,成为真正自己的机会。终其一生,她们都活着别人的期待中,指引中,过着世俗眼中的“标配人生”,却与真实的、鲜活的、独特的自我,擦肩而过。
其实,很多东西,都不是天上掉馅饼,包括自我。所有的人,无论男女,最初的自我意识,都是混沌的。没有人,生来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所有的自我,都是在无数的尝试中,逐渐构建起来的。一点一滴,都需努力。
人生,就是无数的试错。年轻的心,积极热情,总容易被缤纷的世界,深深吸引。于是,焚心以火,全心去做,在实际的体验中,逐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特长,以及能力。一个理想自我的轮廓,也逐渐清晰,逐步完型。
那些独立、自由、有主见的姑娘,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她们在很早年纪,就开始不断尝试,不断拓展,不断探索,终于找到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而这一切的基础,便在于大量的、持续的、多元的体验。
那些听话的姑娘,最大的损失,不仅在独立的意志,更在于一种被剥夺的“试错的勇气”。多年的人生经验,让她们迷信“乖顺”的力量,对叛逆、冒险、任性有一种天然恐惧,害怕犯错,害怕失败,从而不敢向自我迈出一步。
等到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从未“活出自我”,内心无比焦虑,以及不甘之时,这些听话的姑娘们,却早已失去试错的勇气,也无法听见“真我”的声音。同时,身上复杂的社会角色,以及责任与义务,也使她们的改变成本,变的无比巨大。
所以,女孩子还是“不听话”比较好。在学会成为一个女人之前,我们先要学会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勇敢尝试,探索自我,是人生中无比重要的课程。毕竟,如果不能做自己,即便拥有“标配人生”,获得众人羡慕与赞同,也并没有多大乐趣。
查尔斯·布考斯基曾说:“去过一种你想过的生活吧,即便那意味着沉到底部。”不听话的女孩,并不是一味推崇叛逆,而是学会倾听内心,在体验与尝试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因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在未来无数的选择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你若精彩,自己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