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三次七月与安生。
第一次看是和朋友出去旅游,火车九点到,我定的快十点的电影。后来火车晚点,我们也没赶上电影开头。
大包小包放在电影座位上,手机铃声又响。酒店的订单也打不开,好容易都安顿好,已经演完半截的故事。
等正儿八经理解剧情的时候,后排的东北姑娘开始吐槽。基本上主角说一句话她能吐槽五句的频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依旧为这个电影贡献了些眼泪。(在两个人写明信片片段)
那天出了电影院将近十二点,我和朋友说感觉电影不错。其实我也怀疑自己到傍晚意识模糊,容易煽情。
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周冬雨和马思纯已经得了台湾金马奖,两个影后,人们说“双黄蛋”。
好多人说,金马奖真是大胆,不仅给敢给新人颁奖,还为她们改规则。
那天早上起的太早,躺在床上瞎翻手机,看到爱奇艺宣传的七月与安生。我忽然想知道自己那天到底被电影哪个情节感动。
于是我把视频打开,上一次没看过的开头接上。然后直接跳到安生坐着火车流浪那一段。
第三次看的时候是将近过年这两天,抱着给它写影评目的看的。不过也没慢慢播下去,依旧跳着看。
电影讲了两个小女孩一起长大,喜欢上同一个男生的故事。是以安妮宝贝的小说为剧本制作的。看到那个小说是七八年前的事,她有本小说集是八月未央,七月安生只是其中短短一篇。那时刚上初中,理的短短的头发,中规中矩上学,没有什么独自生活的女朋友,也没有长的帅气又温和的男朋友。翻了那么几页,觉得离我生活太遥远,写的朦朦胧胧,色彩灰暗,不怎么喜欢。
直到二十岁看电影的时候,神经直通到荧幕里,热血沸腾,坐立不安,为自己的情绪感到害臊。
剧情没有脱离三角恋,怀孕,大出血这些嚼烂的青春素材。甚至有些台词禁不起琢磨,带有商业色彩。可是上映几天从5分到7.6,最后走出大陆,得奖。
后来我做了分析。
a
小时候,世界总是黑白分明的。好人与坏人界限也很分明。
七月就是标准的好人,聪明稳重懂事,人人都赞扬她。顺从是她表达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她通过忍让对世界抱以最大善意。
安生就是讨厌的坏人,抽烟喝酒,热爱流浪,叛逆,不讲道理,不近人情。
我要是一个小孩,一定很生气能选择安生这样的人做为朋友。
长大以后,世界多了一个“灰色地带”。好人与坏人的界限也模糊了许多。
别人都喜欢的七月却不喜欢自己。总是徘徊在不知道和不敢的边缘,自私,谨小慎微。不做坏事,却有着掌控全局的野心。
做了很多坏事的安生也会有温情的时刻,面对喜欢的人也会小心翼翼和害怕。也会为了不伤害一个人,保持沉默和编谎言。
如果电影只表达了这些,那就会是一个有对比的青春电影。
可是七月与安生同时喜欢上一个叫苏家明的男生。他是连接电影的线索。豆瓣一些评论“他同大多数男性一样,麻木,懦弱。与七月与安生相比他的性格特点淡化,更像配角。”真是如此,便成女权电影,那网上又要掀起骂战了。(电影褒贬不一,我看到这个理由也是大家争论之一。)
曾大导演接受采访说过一句话“谈恋爱和安生谈,结婚和七月结。”电影里可以看到导演与原著不同的地方。从原著上看到的苏家明脑子里乱七八糟,而电影里却清清楚楚。
苏家明这个人说的难听点是自私,说的好听点是他不清楚自己爱谁。
他一面发现安生潇洒神秘,一面舍不得七月旧情。在这个过程中,喜欢没有问题,做的最恶心的事就是脚踏两只船。要知道,他早就想好了和安生告别,跑了许多年,安生早就想停下来,他没有。
他把钥匙交给七月,打算停止漂泊。他不知道自己爱谁,但是知道如何计算合理性。
他以为这是利益最大化道路。
于是整个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每个人都以为选择了一条最有利的道路,能控制住事态发展。
安生以为自己最酷,不安生一点就能永远保持新鲜与好奇。但来往都是过客,漂泊使人疲惫。
七月以为自己最稳,扎根故土,规划好一切。最终留不住任何人,成为没有避风港的浮萍。
家明以为自己最聪明,所表现的爱红玫瑰或者白玫瑰,不过是已得到的和得不到的。若是有天有蓝玫瑰,那就成了三个玫瑰的故事了。
每个人都没有在自己生活里游刃有余。电影大量的不欢而散,都是有含义的。比如林七月是不可能靠不变应万变的,她不得不用自己方式让安生离开。
安生是舍不得告别苏家明的,用了偷偷摸摸的方式表达爱意。
每一次离别都是隐藏在深处的人性引起。
离别是常态。电影对离别时刻的处理轻描淡写,反而对离别后各自生活浓墨重彩。三个人交集很少更多的是对彼此回忆、惦念与期待。
人从生下来便要经历大大小小的离别,同行的人也会莫名其妙变少。有一些人看似消失了,实际还是存在的。
最好的爱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在心里永远有一个这个人的位置。可能目的地不一样,风景不一样,陪伴的人不一样。
但是在曾经无数个转瞬即逝的时刻你们想要一同到达终点,不辜负睁开眼看到的黎明夜晚。
那么往后再不好的时光,想一想,呀,还有那么傻那么温柔的场景,还得继续往下走啊。
前段时间情人里的话不是流行起来了么。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他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三个人都在成长中做了不好的事,这是人性。但是告别没有让彼此在心里消失,反而越发珍重。
说起来很有种世界中心呼唤爱的感觉,所以很多人说这电影太文艺。
至此,感情的细腻,特殊的立意,让电影评分迅速增长。
b
两个演员的演技特别妙。其实七月与安生之后,周冬雨比马思纯出名很多。之前看山楂树之恋她还是单眼皮,演的七月这种类型的姑娘。现在忽然有了灵气儿,演开了安生这样外向的人。
演安生的时候她可以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肢体动作协助。
而马思纯演的七月,最大特点便是忍,只能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喜怒哀乐。
所以马思纯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真的很不容易。
最打动人的往往是对比。
一直沉稳的七月,克制不住。唯一一次用动作的戏码——脱衣服。
周冬雨说,拍这段时,本来有很多台词,但是吵得吵得台词都没有了,只剩下耍狠的动作,她忽然就把衣服脱了。我也吓了一跳,就给她一直穿衣服。最后说了一句,我们怎么会变成这样,就完了。
我看采访的时候,觉得很惊讶。在不知道下一句话下一个动作是什么的时候需要考验人的反应能力,两个人衔接需要默契,电影顺畅下去需要感情。看电影却完全没有生疏或者尴尬的场面。
一直流浪的安生躲在角落开始思考生活。她没有诉过苦,一氧化碳差点死了,她说自己到27还有8年,就这样死他妈的亏了。
男朋友劈腿,她说,哟,换了个男朋友。
在外漂泊的人给家人写信的时候都这样,我这过得悠哉悠哉的,哪儿哪儿都好玩,生活怎样都很精彩,最大的痛苦说出来了也就四个字,“我想回家”。
一个咋咋呼呼的人忽然安静下来,变得钝了许多。需要演员收放自如。
c
最后是细节
苏家明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说爱着安生。要不怎么抱着安生的时候很平和,而抱着七月的时候却若有所思。
电影大部分都是旁白。人物台词很少,与大部分叽叽喳喳说不清话的电影比起来,舒服干脆。
人的感情往往很复杂。安生写给七月的信,问候家明四个字像是被摸过很多遍。你不知道她是礼节性问候这个好朋友,还是心心念念把感情都倾注在这四个简单的字上。
剩下一些奇奇怪怪的细节,反正我是没注意到。
比如反复出现的二十七其实是摇滚里面俱乐部。所以有许巍和崔健配乐。比如明信片背后的瓦格拉头像,象征反主流文化。藤井树是原导演,电影有些场景有所挪用。
这些是我查见的。
d
电影还是有些啰嗦,重复表达地方剪切的不多。
台词有的很故作姿态,不怪后排东北姑娘吐槽。
最后是结尾,虽然要考虑到现实小说和家明三条线。但就和智取威虎山一样,明明已经很好结局,忽然出现韩庚一家人围着吃饭太尴尬了。古人追求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讲一个美女朦胧最美,有想象空间最有意思。现在摆出了三个结局也就言尽意穷了。其实出一个就够了。
还是要向中国电影致敬!~这两年出的最喜欢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