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却不期与市长夫人擦出火花,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我们现在读来,不免惊诧到“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的故事么?于连不就是一个长得帅还有才,一边上位一边骗女人的渣男?”当然,既然是名著,大部分人是不同意这则短评的说法的,硬要用这种句式,也该是“非典型凤凰男的故事”;至于骗,借用孔乙己的表述,名人合理利用谋略成功的故事能叫骗么?那叫风流韵事,那叫纵横捭阖。
红与黑这两种颜色不仅代表着骑士军的红衣和教士黑袍,也是于连内心对荣耀的追求,与现实世界虚与委蛇的对抗。不得不说,于连是落后的,因为他生在乡下,在书籍方面所识有限,只看过拿破仑自传和历史小说,最多也只能提伏尔泰,不懂哲学也不懂文学,他的眼光带着一种温和的局限——拿破仑伟大,热爱荣耀,我便热爱。但到最后,他的这种对荣誉的追求不再是向往偶像式的,而是投身于其中——最高的荣誉,死亡。虽说他这一行为还是带了无知的色彩,但无形罩上了一种慈悲。他不是堂吉柯德式人物,没有装瞎到底,他看见了在这个时代,荣耀永远无法实践。可以说,他对瑞那夫人死前爆发的发狂般的爱,其中怀有对这种荣耀死去的一种祭奠,当理想破灭,他曾经将投诸其上的所有热情转移到了爱情之上。司汤达无疑塑造了一个极其成功的矛盾人物,懦弱和勇敢、魅力和缺乏魅力、无知和智慧、虚荣和真正的荣耀在他身上完美的杂糅。
从他最后的死亡,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阶级跨越的残酷性。作为上层阶级,永远希望下层阶级按照自己定义的规则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他就有主宰权和控制权,而对于那些不按常理出牌,不按规则上升的,总是充满鄙夷,充满愤怒,蔑称为“暴发户”、“投机者”。“于连到处钻营,一心往上爬,简直不择手段,不像个男子汉,不像个堂堂正正的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关键是不要爬。爬,那是动物的一种动作。狗爬,猴子爬。人嘛,可以走,可以跑,但有时也要手脚并用地爬一下,如上山,也叫爬山。但人只能偶尔爬一下,不能一生总在爬。偶尔爬一下,人们还承认你是人,如果一生都在爬,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爬个不停,人们就要怀疑你是不是人啰。”
试想,对于那些出身卑微又能力出众、志向远大的人,如果按照已有的规则进行努力,终其一生也至多跨越一级,这也让他们充满了不甘和悲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激烈的,揭竿而起直接挑战已有的体制;温和的,就利用现有体制的漏洞不择手段。就像于连,他对拿破仑那样领袖式的人物充满崇拜与向往,而当时的环境又让他无法像拿破仑一样在战争中建功立业,快速升迁。“他眼前没有路,都是崖,他要的东西又都在崖上头,看得见而够不着,他不能走,不能跑,所以只好爬,拼命爬,直到从崖上摔下来,粉身碎骨。”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就是现代版的于连。在常人看来,他是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冒进黑化的反派,又有多少人能看到他不甘于命运安排的狂傲内心,对凤凰涅槃的渴望?他誓要胜天半子,却以身败名裂收场,令人嗟叹不已。他不择手段固然当受到惩罚,但是那些长居高位、身在塔尖的却可以轻易获取他必须耗尽一生才能所有的,怎能让他内心平衡?甚至他们有些犯有同样的罪行却可以逍遥法外、不受制裁,这些才更需令人反思。“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权利游戏》中瓦里斯让提利昂猜的一个谜语: 三个大人物即一个国王、一个教士和一个富商同在一室,中间站了一个剑手,他们都叫这个剑手杀掉另外两个人,剑手会杀谁?
提利昂认为取决于剑手。瓦里斯指出,如果剑手是最关键因素,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假装认为国王握有至高权力呢? 如果剑手杀了三个大人物成为新的王,必将遭受主流文化的不齿和污蔑,所以剑手通常选择拥护其中一方,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为什么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至今会深入人心的原因。社会的主流文化经过统治者的长期选择和宣传,我们已经在潜意识中偏袒统治者,去维护已有的统治,而忘了自己才是被遗忘的大多数,才是关键因素,剑手就代表着我们。那三个大人物看似都握有极大权力,他们的权力其实是由三套不同的叙事在支撑,剑手会听谁的命令取决于当时哪套叙事在“政治之墙”上投射出了最硕大的阴影(王冠、神祇或金钱) 。
于连们终究是已有体制的牺牲品,是已有统治维护秩序必须杀一儆百的对象。他们让人又爱又恨,又悲又愤,既憧憬向往,又心存疑虑。同时也是每个渴望上升的人必将面临的问题:是求职,认可已有的规则一步一步打怪升级,还是自主创业,挑战已有的秩序分一杯羹?求职,加入已有的组织,必将承受剥削,任人摆布,毕竟在已有的秩序中当权者掌握绝对的话语权、负责制定游戏规则,后来者必须按照已有的规则,付出极大的努力、做出极大的贡献才能获取上级的青睐和提拔。一旦逾矩,必将遭受惩罚,甚至出局,于连就是因为破坏已有的规则才遭受疯狂报复。而创业者虽然可以不受剥削,自己定义游戏规则,却要面临如何打破已有的稳定局面、如何在群狼环伺的情况下求生存的问题。没有哪一条路是容易的,求职者有晋升的瓶颈,创业者有生存的问题。当然守业者也不能说是高枕无忧,毕竟自己的位置时时被人觊觎,稍不留神,就会被拉下马。
对于个人如此,对于群体、对于国家也如此,读读《二十四史》就知道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所以鲁迅才有“吃人的社会”的评语。至于爆发的各种起义战争,本质上是部分人对已有秩序的不满,通过战争与当朝分庭抗礼,可以看作创业的一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多么英明的君王当政,都会爆发农民起义。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会被镇压,被灭族,被称为“反贼”。至于到了现在,从乡镇进入城市,从三四线到一二线,从国内移民到国外,进入新环境接受新规则,“入乡随俗”没有听起来那么简单美好,有利益冲突必有矛盾引发。这些归根结底还是求职与创业的问题,所以很多创业老板说是能从《毛选》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我是丝毫不怀疑的。
大国崛起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你看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哪个不是通过战争崛起又是通过战争衰落的?美国为了捍卫自己的霸主地位也是不择手段,军事战、石油战、科技战、货币战、贸易战等等,肆意收取铸币税,各国家也是敢怒不敢行,最多表达下口头的不满,忌于它强大的军事实力无可奈何罢了。凤凰涅磐的路从来都是痛苦的,不能承其重者,必将受其辱,这也是为什么有信心自主创业的是不会甘心帮他人打工的原因。
《老人与海》这本书,是我上高中时在学校门口“学与考”书店买的,印章还有,当然当时就读了,就像我刚才那个理论一样,一个挣扎在学与考的普通的高中生,怎么能理解这本书的全部价值,可能我当时还非常的不解,为什么老人不舍弃那条鱼,为什么要与一条鱼殊死相搏,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收获了,大不了又是一个寻常的一天,最终,拼死赢回的大鱼,却便宜了鲨鱼们,最后只得到一副巨型的不值钱的鱼骨,值得吗?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了还,凭什么?唯一庆幸的是,即便我当时理解不了,我并没有无知无畏,而是认定绝对是自己的水平问题,从这本书陪伴我走过十五年,就能证明,我相信自己有一天还会重读,就像随身携带一本打不开的密码本,我深信那里蕴涵宝藏,我是对的,今天我重读了,我想哭,我心疼,我坐在这里写文,坐在这里思考,我那被触及的心灵,正在获得启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老人对自己说,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儿?因为我是一个渔夫,那条大鱼,是一条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