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聪明决策》| 陈药师解读
《屏幕上的聪明决策》| 陈药师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叫什洛莫·贝纳茨,一位叫乔纳·莱勒。什洛莫·贝纳茨,是以色列人,是一位知名的行为学家,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泰勒说“贝纳茨是我最好的合作伙伴”。另一位作者乔纳·莱勒,是一位知名的神经学家。
关于本书
这本书揭示了在一个多屏时代,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内容提供者,他们该如何掌握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从而完善自己的内容输出。
核心内容
通过这本书的剖析,我们能学到以下两个重点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多屏时代,你在屏幕上做出很多不理性决策的原因。
第二个内容是,屏幕内容的提供者其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他们掌握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就能让用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价值。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进入多屏时代,我们面临着更芜杂的信息,我们更依赖于第一印象来进行判断,这就让我们的决策失去了理性。
【案例1】
美国有一医院,他们装备了一套新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无论啥时候,只要有病人的检测结果出了问题,就能马上给医生发警报。这个系统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医生不要忽略病人的一些异常情况。可实际上,这种警报并没有解决漏掉检测的问题,因为医生忙不过来。有七成的大夫表示,这么多警报我们根本应付不来。
【案例2】
美国一家研究数字阅读习惯的公司,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说55%的受访者阅读一篇网络文章的时间不会超过15秒,而人们浏览图片的时间也不过20秒左右,所以,一句话,人们开始追求速度,而不在意深度了。
二、多屏时代的内容提供者,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准,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从而让自己获取更高的价值。
反馈,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不那么流畅的设计更能吸引人思考,而个性化更加重要。
【案例1】
运动手环,看似有用,每天检测你的心跳,走了多少步、消耗多少卡路里,提醒你该运动了该瑜伽了,等等。可是,作者认为,这种反馈只是给你提供了干巴巴的信息,如果智能手环的目的是让用户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他还应该把反馈转换为另一种形式,说服用户离开书桌出去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案例2】
某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测试,他和几个朋友在论坛里发帖子, 邀请参与者来看。结果发现,如果这些评论使用比较流畅的字体来写,参与者就会把关注点放在评论者头像等一些没有意义的信息上;如果评论用了不那么流畅的字体来写,大家反而会关注评论的内容。所以,不那么流畅的内容能让人安静下来思考你的内容。
【案例3】
美国几个学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一些酒店的洗手间贴了标语:在您之前有20个人为了环保,重复使用毛巾,你打算怎么做。结果发现,提供了这些信息之后,重复使用毛巾的人增加了30%以上。学者们发现,越是个性化的信息,让用户越有亲近感,也就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
金句
- 多屏时代,我们遭遇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芜杂,所以我们常常会非理性地做出决策,仅凭一时冲动就做出了决定。
- 我们总以为人类很牛,其实,我们大部分决定都是不靠谱的、非理性的。
-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屏幕内容是否美观的判断?年龄、性别、国籍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反馈有时候招人烦,但是反馈的意义在于能引导用户发生行为的改变。
- 纸质阅读虽然不如屏幕阅读流畅,但他更能激发人的注意力,所以不那么流畅的屏幕内容能让用户安静下来思考。
撰稿:陈药师脑图:摩西转述:江宁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