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号与各位同修们一起学习了孟子第十二课(公孙丑章句上第九节+里仁为美,伯夷与柳下惠),原文如下: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Alice的分享:
闻: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思:生活中,总是会以伯夷和柳下惠表面的狭隘和不恭作为自己狭隘和不恭的借口,事实上是仁爱没有住在心间。
修:想想今天早上就已经破功几次了,一是为我儿子吃早餐和喝酸奶的事,二是为工作上的事,所以我们的人生就是一趟修行,做好本来的我就是好好的修行了。总之就是要好好的克己复礼,素位而行。
艾婷的分享:
闻
君子真正的美是内在的德行,人常常住在仁义心,自然变得尊贵,天之尊爵也。人如果不建立在仁义中,担惊受怕,不能够平心静气,也不能安然应对,更不能泰然处之;尊爵和安宅从精神和现象上讲述,从人的精神层次上,人世间的爵位要看因缘和合;而人如果安住在仁德中,上天赋予尊爵,与人的地位,贫富贵贱都沒有关系。
思
孟子列举伯夷与柳下惠两位圣贤为例。
一.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长子伯夷,不认可的君主,不服事,不理想的朋友不结交,有坏人的朝廷不去做官......,凡是符合礼节礼仪的伯夷才会与之共处,一点不符合礼节的绝对不予相处;名利、生死伯夷皆看淡,圣贤的清正做到极致。柳下惠,相传雨夜避雨与一美女共处一棵树下度过整夜,天亮时柳下惠仍然端坐树下,"坐怀不乱"因此而来。伯夷"不屑就已",柳下惠"不屑去已",都是不屑,有相同处。伯夷的狭隘,柳下惠的不恭都是他们的表相,本质上一个是圣之清者,一个是圣之和者,德行都是化仁为美,表相处在两极端。圣之清者,仁德体现在外,体现淋漓尽致,应有的规矩完全清楚,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狭隘,但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柳下惠的不恭也是体现在外的表相,对于圣人是可以做到破一切的相,依然能维持仁德不变,但对于普通的修行者,要做到这些比较难,因此孟子曰"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并非批判,而是对伯夷与柳下惠有着非常高的评价。
二.圣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君子不由"是指普通的人是很难在"狭隘与不恭"的表相下让自己的心变得坚定,君子在修行中如果没有破相的情况下,就要按照中道一一既不狭隘也不是不恭,当做到内心的仁德,真正完全安住时,在修行过程当中,以及完成了仁德的修炼之后,所处的不同方式。仁德一以贯之不变,自己在过程中要有自知之明,当自己力量不足以抵抗外在诱惑时,不能当自己是柳下惠;当自己的心量狭隘时,也不要把自己当伯夷,不要以"相"来迷惑自己。
俢
世人只看到活佛济公"酒肉穿肠过",看不到"佛主心中留";更不明白"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世人看到的是相,而他修的是心。我要做到的是高度的自律,强大的自我约束,戒一切虚妄;最关键的是要守住内在的仁德,仁德是天之尊爵,人之安宅。心安之处即是吾乡,心安就是仁德,里仁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