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学车的休息时间和驾校教练交谈,不小心触到了他的“雷区”——聊到了教育话题,提到“不少年轻人想要读研究生,然后去大城市找个好工作”。他一听到这个话题,立马就被点着了,很激动地说:
“我的一个侄女,之前也是整天嚷嚷着要读研究生,我跟她说:‘你读什么读,家里没有那个条件,早点找个好工作,捧个铁饭碗,领工资挣钱。’她不肯。我硬是和她妈妈给她找了个事业单位的工作。工作了半年再问她还要不要读研了,她说不读了,现在不也安安心心上班上得挺好的。所以年轻人早点找工作,读什么研究生。”
听到这里,刚刚跟教授说自己是研究生的我只能尴尬地点头赞同,心里愤愤地将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粗嗓门中年人划入“思想封闭扼杀年轻人梦想”的那类人。
但是,学了几天车,跟教练打了几天交道之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
教练没有尊重侄女的想法是事实,但是造成这个事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以下文字,可能带有“为扼杀青年人梦想的中年人辩护”的味道,有些内容也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所以如果读者觉得无法接受,完全可以关掉不看这篇文章。但是如果有兴趣,不妨听我说完。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这个教练教的很多学员都是我所在的大学(985、211、双一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平时不可能完全没和学生聊过天,对“名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少会有些了解。
所以,如果在学车期间,研究生学员给他留下了好印象,那么即使家里条件不宽裕,也不至于如此激烈地反对侄女读研究生,顶多也就是遗憾地表示家里负担不起。但是很遗憾,从我的经验来看,前来学车的研究生学员并没有给他留下好印象。
原因之一是部分学员(其中当然包括研究生)由于课业压力大,时间紧张,导致学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星期里前两三天来,后面几天不来,结果下次来的时候,上次学的东西全部都还给教练了。用教练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车学得三心二意,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办到,最后什么都没干好”。
如果只是这个原因倒也算了,毕竟“忙”这件事谁也没办法。真正让教练头大的是,到他这里来学车的人,总体上来说是学历越高越难教——学历越高的人,越是追求精确,恨不得每次找点位都精确到厘米,用他的话来说,“是来研究车的,不是来学车的”。“高学历”在教练看来,多少意味着“脑筋不活泛”、“做事顾忌太多”——到头来知识学到身上反而成了对自己的束缚,如果“知识多”的人到头来给相对而言“知识少”的人这样的感觉,那么后者产生“还不如少学一点”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在教练看来,不管怎么学,最终都是要找一个安稳的工作,平平安安过一辈子——“总归是要找个好工作,早点安定下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多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多钱读书呢?”或许年轻人都喜欢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多学知识为自己争取选择权”这样的话,但是我总觉得这个问题没办法说得清——教练的话代表着“求安稳”的心态,而持有“学习以争取选择权”这样观点的人则偏向于选择挑战自我的“不安稳”生活。如果以“平平安安过完一生”为宗旨,那么早早找个稳定的工作倒也不算错(如果找到的工作真的能够长久稳定的话);如果是抱定主意想要自己打拼,那自然是“技多不压身”。
如果想要自己打拼却面临外界阻力,能够一如既往,时时刻刻在行动上显示出自己的追求,那么家人即使有担心,也更可能理解自己;即使家人实在不支持,真的想要“走出去”,也总能自己创造条件。但如果是做着“有更高追求”的动作(读研究生),但最后选择的结果却还是“求安稳”(接受了家人的安排,选择了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家人问到了也不再选择读研究生),那么在死心塌地求安稳的家长自然会觉得“读研究生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还好没让孩子读研究生”。
此外,如果让家人觉得孩子的目标不确定,那么在这个“水货研究生”并不少见的年代,他们对孩子“会不会认真读研究生”多少会有疑问——与其让孩子读三年研究生混日子,还不如让他们早早地找个工作,自己也放心。
当然,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要违背家人的意思自己选择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即使一时退却也是正常的。如果真的有心,那应该是来日方长。
最后,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读研究生又要自己出学费的话,家长也会不愿意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