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我在给我大学时期的敏敏老师发完祝福语后,老师也照例督促我的学习“出了正月就该想着学业了”,顿时虎躯一震。
过完今天这个年就算彻底结束了,很想趁着今天输出一点关于春晚的一些感悟,尤其是小品,不然下一次总结可能要等到明年了。
春晚在百度百科上被这样定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China Media Group Spring Festival Gala Evening)(作为日专生我再加一个日语版的:中国中央テレビ春節聯歓晩会),简称为央视春晚或春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新年而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晚会涵盖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造“普天同庆,盛世欢歌”的节日景象。
小时候觉得歌舞类节目索然无味,只等着语言类节目开演时才会专注于看春晚;不知何时起,情况完全相反,一些歌舞加入国潮元素后更加吸引我,小品则慢慢变了味道。私以为这是春晚限制和规矩太多的原因。
有个梗这样说“正经人谁写日记啊”,但是我从小就是那种“不正经的人”。上了初中老师要检查日记后,我还会做“阴阳日记”,一本写又红又专的内容来上交,一本写步入青春期的小孩各种烦恼,比如喜欢的男孩子,讨厌的老师,对成绩的担忧……初中语文作文的命题文体大部分是记叙文,写作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喜欢细腻有温度的文字,喜欢具有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的记录。但是上了高中后真的被议论文卡得死死的。不得已背诵各种人物事例,还要涉及古今中外,再以排列组合的方式填充每一篇立意苍白的考试作文。成千上万的高中生手里那只笔扭曲乾坤,让那些人物生不安宁死不瞑目。
春晚小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如此,最后一定要升华、要有教育意义。大过年的演一些因为误会争吵最后和好的俗套桥段,教育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宣传正能量。如果调查一下历年春晚小品上的高频词汇,我猜一定有“离婚”“分手”“包饺子”这三个词。本山爷爷曾经在一档节目中表示过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应该是快乐,快乐才应该是整个春晚的主题。我深以为然。如果一个鸡飞狗跳的家庭365天里有364天都在吵架会因为看了一个小品受到教诲了就能有所改变吗?为了追求升华和高级感而硬拼凑出令人脚趾扣地毫无笑点的作品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大的平台确实可以实现梦想,多少表演艺术家以上春晚为荣,离开时依旧对舞台恋恋不舍。但是实现梦想的同时要受各种限制和压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春晚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大型直播晚会,因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需要保证题材和台词等都不出格,为了最后能够准确在晚会结束时卡到12点整需要严格控制各个节目的演出时长,小品演出者、主持人等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我们轻松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舞台上的参演者心里却担着一块大石头忐忑不安,甚至在遭遇舞台事故时还需要面色不改地去紧急处理、随机应变。比如今年开心麻花团队的那个《坑》,因为多处失误导致演出时长比预计短了两分钟,导演组启用了所有的应急方案。这样一想,对于春晚小品的批判就变得柔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