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个月,皇帝终于回到了京城。在城门口,太子率领着在京的文武官员迎接圣驾。在城门口,皇帝亲自扶起了太子,说:“这八个月,有劳太子监国,朕才能无后顾之忧。”太子连忙说:“皆因父皇英明,儿臣岂可贪功。”皇帝将太子拉到了车上,一起坐车回到了皇宫内。
在车上,皇帝问太子:“在你监国期间,处置了不少大事。但其中,少不了你母后吧?”太子奏道:“父皇英明,母后乃当世贤后。没有母后,儿臣哪能如此?”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是啊,你母后真是当今贤后。”
回到宫中,皇帝就歇下了,当晚就留宿在皇后宫里。在龙床上,皇上已经睡去,可皇后却没有入睡。夫妻一别,已经九个月了。再想想,在此之前,皇后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侍寝了。做卫王妃的时候,府中没有多少女人;做太子妃的时候,宫中女人也不算多。可是,做皇后的时候,她不得不接受如此众多的女人。作为贤后,她不得不大度,可心中也不能说没有一丝嫉妒和怨恨。这次侍寝以后,又不知下次是什么时候。
在王展家中,芸娘对王展说:“今天皇上与太子同乘一辆车,看来有意传位。但是,真有那一天,王家恐怕就不保了。”王展叹了口气,说:“现在,父亲已经赋闲,我也得把京兆尹的位子交出去。要么换个闲差,要么来个外放。”芸娘眼中有一丝忧虑,万一皇上来一招立子去母,那就大事不妙了。
又过了一个月,一切风平浪静。也许,皇后的担心有些多余。可是,这时却传出了河西民变的消息。灾民们为抢夺赈灾粮食,围攻了县衙,袭击了运粮车队。此消息一出,京城的御史们纷纷弹劾京城和河西的赈灾官员。在朝堂上,蒋瑛很快就意识到了不对。现任的御史大夫李湛不是个敢于直言谏君的人,而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平时,他平时只会弹劾那些不受皇帝待见的人。也许,这背后有鲁王的授意。
散朝后,鲁王与亲信在一起商议。原来,太子一直是贤明的形象。这次的事情就会成为太子的一个污点,威望开始降低。要是这样的事情多几次,朝野就不会认为太子是合适的储君人选。也许,鲁王到时就有机会了。无论如何,鲁王一系的人要拿到这次办案的机会。可是,王展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王氏家族是世家大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想动员这些王门官吏保护太子,将查案人选定为太子一系的官员。正准备这么做的时候,芸娘却拦住了他:“老爷,如此做岂不是欲盖弥彰,而且会引得皇上猜忌太子和王氏一门。”王展恍然大悟,说道:“我真是病急乱投医,险些误了大事。”王展冷静下来后,却又想不到该如何处理此事。芸娘说:“现在,只有让宋王去处理此事才最为妥当。而且,要让皇上自己去选。”
这一天,杜暹在上书房讲学,几位皇子皇女也听得入神。下学之后,杜暹正准备回家,却撞上了皇帝。皇帝问杜暹:“杜师傅,你觉得太子如何?”杜暹答:“很好,很好。”皇帝又问杜暹:“鲁王如何?”杜暹还是回答:“很好,很好。”皇帝疑惑道:“为何都说很好?”杜暹答道:“当年,臣曾教授太子、鲁王、宋王。三位王爷天资聪颖,成人后更是难得。臣故有此说。”皇帝想了想,说:“是啊,确实如此。”
第二天上朝,皇上下令,命宋王前往河西彻查此事。与此同时,皇帝责令吏部尚书蒋瑛挑选了一批官员随同宋王一同前往。没过几天,宋王便带着一支由三十名官员和一千卫士所组成的队伍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