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没有读过书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了,这是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传播,人们能够越来越多的接触各色各样的书籍,享受丰富的精神盛宴,这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件极大的幸事。
然而面对如此浩博的书库,读者往往容易失去方向感,就好像一个路口处出现了好几条小道,使过路的人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既迷茫又盲目。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话可谓字字箴言,道尽了读书精髓。对于大多数阅读爱好者来说,“读书好”与“好读书”是不成问题的,既然爱读书,对于这两点自然是有了十分深刻的感悟。只是“读好书”却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什么书才算得上是“好书”呢?很多人会说,“好书”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因人而异。哦,这很有道理,那好,在假设一个人已经找到“好书”的情况下,我要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读这本“好书”?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个人的主观喜好,不过若要对此作出回答,还是得先从“好书”着手分析。我的观点很明确,大道至简,“好书”即人们喜欢看的书。
有人可能会说了,我爱看小黄书,那么小黄书就是“好书”了?呃,如果要这么说的话,我只能说“小黄书”根本就不叫书。
职场上的人喜欢读《鬼谷子》、《厚黑学》,作家喜欢看名著和诗集,政治家喜欢读《君主论》,妈妈们喜欢读育儿经,心理学家会关注弗洛伊德,数学家独爱《代数几何原理》…,这就很明晰了,这些书都是好书。
《君主论》唯君论政治理念历来为人们所诟病,这也算得上是好书吗?那当然了,因为人们喜欢看啊。有的小伙伴不淡定了,又要拿小黄书说事。好好好,那我就给你解释一下,有人爱读《君主论》,是因为这本书传达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政治思想,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并带来思想、生活甚至人生的转变。而你的小黄书能带给你什么?片刻的快感,哦,还有一个猥琐的灵魂。
好吧,我的观点进一步升华,好书应该能给人带来知识和灵感,能够影响人的生活和人生。
仔细想一想,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是什么引导着他将这本书翻开呢?是“找寻”与“索取”,他想从这本书里面找方法,找道理,找思路,找启迪,找真理,找意义。
真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如果要了解别人的真理,就只能从书中去找了,每一部书的成型,总会涉及到作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连史学家也不例外。意义取决于读者的满足感,并且是靠其自身的思想开路的,因为有思想所以才有喜好。书成型的那一刻,也就被打上了标签,这本书的性质也就确定了,读者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他的“索取”的目标与本书性质相契合。
我的观点陶渊明是同意的,他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只了解一本书的要旨就可以了,不必在词句上过分钻研。说白了就是,你从这本书上拿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不就得了,你还想怎样?
上面提到了人生和生活,那么我的观点又要升华一步了,顺便解答上面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读这本“好书”?
读好书是为了读出人生和生活。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本书。也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是横向的,人生是纵向的。有时候读一本书,既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长远的问题,即人生问题。那么从书中就真的能读出生活和人生吗?
想一想,有没有一本书曾经对你产生过某种影响?我想这是肯定的。《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活着就要奋斗,而生活就是忍受磨难。《鬼谷子》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质数的孤独》让我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人性论》让我明白了“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时间简史》让了解了宇宙的起源,看到了地球和命运的渺小…
当然,有人可能从一本书中没能读出人生和生活,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这本书是他人生中的一段路,他在这段路上走过,在这个路途中停歇过,只是他自己看不到这本书遗留下的什么。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
就好比一个电影片段,虽然从这个片段中看不出这部电影的主旨,但是既然没有被剪掉,既然存在,那么这个片段是属于这部电影的。这本书虽然没能为你引导方向,但这本书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是你要走这段路的,是你选择要读这本书,那么这本书就一定是属于你的。
当一个人爱上书籍的时候,这份爱是坚贞不渝的,因为书构成了人的生活,书表达了人生,爱上书,说明一个人看到了人生和生活,既然如此,有哪个人肯抛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呢?
如果你想让生活和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那么,为何不拿本书来读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