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是“死”
富兰克林曾说:“死于25岁,葬于75岁。”
年少时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爱折腾,喜思考;“懂事”后忙忙碌碌、循规蹈矩,至死方休。
“死”与“活”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还敢于寻找人生意义。
而寻找的过程必然充满迷茫。
三毛说:“人生最可贵的事,便是少年的迷茫。”
迷茫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反思。
有的人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了热情,活在了年少的“25岁”。
有的人在迷茫中沉沦,活成行尸走肉,木然地守着重复的日出日落。
写到这里,我想问问:
如果您已经“死去”,是否有勇气涅槃重生?
如果您正处迷茫,是否知道怎样找到生机?
不管您的答案是什么,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鬼不是重点的鬼故事
在美国的某个农场,住着一对痴迷于迷宫的夫妇,他们将自己的玉米地规划城一座迷宫。
故事从这迷宫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一个正处迷茫时期的年轻人,工作遇到低谷期,激情退却,寒流来袭,生命仅仅只是活着。
特殊时期需要特殊的力量引导。
他怀揣着怀疑人生的心态,带着一只名叫达摩的狗走进迷宫里。
在这个迷宫里,年轻人遇上一位打扮老成,却面容年轻的农夫。
农夫给了年亲人一粒种子,并告诉年轻人将这粒种子种在合适的地方,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于是,年轻人带上达摩,顺着迹象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
他们在过去寻找:从小熟悉又擅长的传道生活;大学的美好时光;初入社会的快乐经历。
他也试着往未来去追寻:新的工作里或许藏着更适合的机会?
经过几番折腾,他忽然明白了种子的真理。
年轻人回到当下的工作,点燃自己的热情,把自己当作一颗种子,服务与奉献,最终成为了卓越的成功者。
那么,种子的真理是什么呢?
“只有种子死亡,更伟大的事物才能诞生,才能破土而出,发芽滋长,不再是刚开始不起眼的种子。”
这是乔恩·戈登在《种子》这本书里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
正如杂交水稻之父、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所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走出黑暗的迷茫,就要先放下过去,把自己看作一颗种子。将自己种在当下的泥土里,死后涅槃,才能破土而出重见光明。
活在当下,才能“涅槃重生”
生命在于成长,而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迷茫的、痛苦的,但是痛苦过后也就成长了,也就懂得了不应该活在昨天的遗憾里,也不要活在明天的担忧里。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过是走好当下的路。
生命中,我们都希望被幸运眷顾,但是往往幸运悄悄降临的时候我们毫不察觉,因为幸运常常会伪装成一个生活的锤子,不断的捶打着我们。
迷茫也是这样一把锤子:迷茫是成长的低谷,成长的低谷期也是能成就我们的时期。
如果您正处于迷茫的境地,不妨看看这本《种子》,哪怕有一句话带来一些启发,也会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迹象。
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愿你在自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