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足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处在治愈的过程。在治愈的过程当中,“正念”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情绪的陷入之时将自己拉回的现实,并慢慢地能够正常的爱与被爱,获得这世间最简单的幸福与快乐。如果你也想摆脱讨好别人?那么正念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正念练习,你可以慢慢体会身体的感觉,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想,觉察自己的内心价值并能够认可自我,学会活在当下,不被他人的情绪裹挟,放弃无效的讨好,获得改变痛苦的能力和自由。
本书的作者米基·法恩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和心理咨询师、正念指导注册教师资质,在本书中,法恩全面地讲述了从讨好行为解脱的方法,致力于帮助人们走出讨好型人格的阴影,重新拥抱爱。
讨好型人格的成因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童年创伤: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赞赏;否则就会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骂。
“我为了赢得爱,愿意做任何事”为了得到你如此渴望获致的爱,你可能会认为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满足别人。在习惯性讨好型人格那里,这是他们最主要的思想特质。你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如果别人欣赏你,你最终就能获得别人一直想要的无条件的爱。但是,中国社会的父母一向以批评为主,我们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并未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同样的,我们也不相信会有人给我们无条件的爱。
讨好型人格的思维特点
“别人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这是另一个常见的讨好型思维的特点,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期望多过于自己,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至自己的感受于不顾,由于自己内心并未达到认可,从而焦虑不安。你可能会过于关注别人的欲望和观点,自己内心的感受得不到反馈。一个人所有的给养来源于别人,那么如果有一天,自己对于别人无所用处,自己的内心又该如何来满足。若要得到获取,必要先给予,换一个角度来看,讨好型人格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避免令他人感到不悦,并避免和其他人发生任何冲突,以免别人收回对自己的爱。很多时候,你甚至可能并没有真正了解别人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他们只是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想要什么,然后就会全力以赴。
克里斯还意识到一点:她的困扰还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她从来都习惯于寻求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通常在需要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时候,她会把自己的需求排除在外。一想到要把关注点放在她丈夫以外的地方,她就感到无所适从;并且因为他们没有孩子,这种感觉还会加剧。她从未意识到,她的愿望可能和她丈夫的愿望一样重要。
所以以上案例可以很自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长期寻求外在认可会导致抑郁,因为它们有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它们都可以追溯到失去或虐待;都可以追溯到试图消除痛苦的情绪;都会在消极的想法、沉溺往事、持续担心和自我批评中不断得到深化。
讨好型人格的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行为模式还包括许多方面:延揽所有的错误,认为自己总是排在最后,对自己的内在智慧和合理需求视而不见等,所有这一切都会导致个人产生无价值感,心中一片麻木、枯井无波。然后,如果你想走出抑郁情绪或摆脱讨好型行为模式,你可能还会审视其他困难和痛苦的情况,会发现自己陷入更严重的消极情绪中:这种感觉令人绝望。如果你也有类似情况的话,那就振作起来吧,要知道正念可以帮你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而这种消极情绪正是滋长抑郁和讨好型人格行为模式的元凶。它也会帮助你与你试图长期压制的情绪和平共处。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正确地判断我们的行为有利于我们自我心灵的救赎。我们从来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自然不懂得如何无条件地爱护一个人。过去的都将成为过去,而未来需要自己亲手创造,那是不同于原生家庭的价值体系,需要不断地学习,深入自省自查才能够成就一个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