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大汶口、良渚文化衰落之际,仰韶文化却显示出稳定发展的潜力,这个区域的采集和狩猎逐渐减弱,替代以农业文明,这些土地使族群取得足够维生的资源。他们聚族而居,发展为村落。同时,从衰落地区的人口中,有不少迁徙到了黄河与长江边上,即河南、安徽、湖北等处。代表性的如“祝融八姓”迁移到豫、皖一带后,其中的芈姓更南下进入汉水流域,成为后世楚国的前身。
各地族群的迁入,带来原居地的文化因素,丰富了新居地区的文化内容。东、南、北的文化融入了中原。在尧、舜、禹的时代,族群的霸权已从渤海周围转移到了黄河三角洲的顶端。经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千年时,河西走廊已经是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随后的二里头文化显示其已吸收了中亚、西亚的文化成分,引进了两河古代文化培植的麦类,增加了粮食供应的多样性;并且掌握了青铜的冶铸技术,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极大提高。
中原成为从夏代开始到商、周的基地。中原的领袖凭其威望和实力,可以号召别处的族群领袖。商代首都迁移了很多次,迁都的方向是逐渐西移的,后期定都于现在的河南安阳。这里,作者说商是中国的第一个王国,应是数据没有更新。二里头的发现及大量的遗存,已经从考古学上证明,这是夏的王国遗址。夏,是真实存在的中国第一个王国。
周人原来居住在陕北、晋西,后来沿泾水南迁黄土高原的关中。在取代商之后,关中理所当然成为首都;并在殷商地区的雒邑建立了成周,作为统治东方的都邑。周人建立了血缘世系的统治网络,每一个封国和封君都是周人的血系亲属。同时也实行外婚制,与外姓通婚,长期共存,逐渐合为一体。成为多族群的混合体之后,异姓诸侯也得以封邑,东方的中原被分封给姬姓和姜姓的子弟。随后,周人又从中原向东扩展,推进到山东半岛后,由姜姓首领姜太公的长子建立齐国。姬姓首领召公一族则北上建立了燕国。如此,还有太行东麗的卫、邢,黄河两岸的晋、虢等国。
每一个地处边缘或前哨的封国,都富有融合异族的任务。如晋国负责安抚夏人和戎族。东方的齐国则负责沿海一带的夷人。通过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与交融,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文化多元共存,成为一个核心并辐射四方,“中原”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从而形成了后世“中国”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