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即将上初三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呀。我是华新2016届的毕业生,我叫尹畅。过完这个暑假,我就大二了。
我应孙老师的邀请,给你们写一封信。
首先,说说我的生活吧。这个暑假,我去做了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给小朋友读英语绘本,挣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资,请我们一家人去吃了一顿越南菜,真的很有成就感。
对于我来说,挣钱这件事是意义非凡的,好像听起来有些拜金?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穿了一条全新的裙子,开心的不得了。结果呢,小朋友嘲笑我像乞丐。
现在,我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反驳他们了:我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赚钱,我不是乞丐。
告诉你们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她叫蓁蓁,也是华新的。当时我在三班,她在二班,我们刚好分在一个宿舍,初中毕业后,她去了加拿大。前两天,她晚上失眠,开了匿名提问箱,而我只回答了几个字,她就猜出来提问的是我。这样的默契真的可遇不可求。
接下来写写学习吧。2020年我的妹妹参加中考,我的表妹参加高考。正在我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们一家都在为表妹的志愿填报而发愁。她在山东参加高考,选择的是物理、生物、地理三科,成绩不理想。问她有什么打算,是想复读还是上不好的大学,她的回答是不知道,问她想学什么专业,她也说不知道。
可是学习这件事情,“顺着学”和“自己愿意学”差别是很大的,是消极和积极两种态度。顺着学,学不好就补课吧,补课也没啥用啊,于是一直这样浑浑噩噩的,成为恶性循环;自己愿意学,是会不断去尝试各种学习方法,死板一点的背课文背单词也好,灵活一点的学习小组思维大图也罢,慢慢摸索,是真的会有效果,这是我的经验。
那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呢?这点说起来也挺玄妙的,老师也会经常说啊,“有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愿意学。”就我个人而言,学习的动力是:不挨骂,有未来。
我这个人脸皮薄,自尊心强,我很烦我的父母一直数落我的成绩,然后给出一些空泛的学习方法指导,比如:你多动动脑。而据我观察,当我的成绩相对稳定的时候,我们家的气氛会比较融洽。
有未来是指,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希望以后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是能给我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的,是跟我的兴趣或者擅长的事情相挂钩的。这是我心里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自己的未来还是要自己思考,没有谁能依靠父母一辈子。
“世事无常”就是一个特别残酷的词。高三的时候,我的姥爷姥娘都去世了,两个人隔了15天走的,姥娘先走,姥爷后走,姥爷走的那天是农历八月十六。爸妈几天前已经赶回山东照顾,是我跟我妹两个人自己从白云机场坐飞机回老家参加的葬礼。那是九月底,中午我狂奔回教室拿书,阳光晃眼、蝉鸣不绝,我大汗淋漓,晚上在郑州机场,我短袖外面裹着单薄的一件长袖,在机场出口等爸妈。广州仍然炎热如盛夏,北方已见萧瑟的秋意,夜晚只有十几度,望着一年中最圆的月亮,我感觉生活像大梦一场。即使这是着急地赶回去,跨越了一千二百公里,也没法见上我姥爷最后一面,也没法再跟他说上一句话,没法再听听他的叮嘱。世事无常。
所以,即将升上初三的你们,也得好好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呀。拿我自己来举例,我不爱体力劳动,首先我得选用脑的活儿,到了高中我发现我的理科很吃力,而文科我比较有兴趣又相对擅长。选专业的时候,我在法学和中文之间徘徊。我对中文很有兴趣,我喜欢读书、写东西,可是我对法学有更高的期待和信念,我觉得法律一定得是往包容差异、尊重不同、追求正义这个方向发展的,我相信法律,最后我选了法学。
初中三年我真的很有收获。宿舍里的好朋友,现在还保持着联系,老师讲的很多也都还记得,像孙老师讲过的作家铁凝的故事,给我们看过的《一分钟性教育》《穹顶之下》等等。 我还在写随笔,现在写到第十本了,内容或许不太有趣,也不都是正能量,但我从十二岁到现在十九岁的人生都有迹可循,我看过什么书、追过什么剧、为什么事开心过或者沮丧、在什么特定的时期有什么想法,挺琐碎的,但这是我的人生档案。
我还在看书,在尝试扩展自己的兴趣,比如音乐剧、歌剧和乐团,这些东西我以前从没想过。我也试图在一些问题上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看法。
刚才我试了一下,居然还能回忆起初中的学号:2013203002。
希望即将初三的你们,能珍惜在华新的日子,把握学习的机会。相信我,等你毕业以后,还是会挺怀念华新的。:)
祝
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