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散文

                  鲎杓

开裆裤发小供图

      数日前我致电“开裆裤”发小,叫他发几张老旧一点的鲎杓照片给我。我突然地怀念一些故乡的旧器物,也缘于最近我常常想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从中把那些模糊的记忆再粉饰一新。

        照片中的鲎杓还是鲎杓,只是太新了,他说太破旧的都扔了。我想也是,那些漏汤漏水的破旧鲎杓是不能再使用了。以致于现在再也看不见一把真正用鲎壳制作的饭勺了。

        其实从我记事那会儿,我的母亲用的就是塑制品的“鲎杓”了。用那个古老生物壳制作的鲎杓不知在哪个年代就已经消失不见了。有些遗憾是在所难免的。诚如星霜荏苒,物是人非。但,母亲生前使用的那把鲎杓,也随着那场告别仪式后的“焚烧”跟随母亲去到另一个世界。

      鲎杓,是福建沿海一带的特殊产物。我极佩服古人的智慧,把一只其貌不扬,甚至丑陋怪异的鲎鱼,做成了盘中餐后,再把它的壳制作成了传世的厨具一一饭勺。除了对物的极致利用以外,还兼具了其独特的造型、营养价值、环保耐久的物品属牲,堪称巧思佳作。叹服之余更是心生敬畏。

      我记忆中的那把鲎杓,由于常年与大铁锅的摩擦,平齐的上口一边磨成了“深V”的豁口。这一定是母亲的“功劳”,因为家里母亲永远都是“鼎顶”的掌勺人,而灶脚常常是父亲不紧不慢的抽拉着风箱。当然,小时候的我也经常在灶脚做着拉风箱的事情,特别在寒冷的冬天。

        我家曾经还有一把正面焦黑的鲎杓,其实它是一把新的鲎杓。是把那把“深V”磨到过半的鲎杓换下来的。

        过年期间,我最喜欢钻灶脚,除了能帮老父亲的一点小忙外,最主要的是暖和,还能尝鲜。

        母亲用鲎杓撇干大铁锅最凹处仅剩的一点水后,顺手把鲎杓放在了锅内(有时会放在灶台的陶钵上),便忙着和粉去了。少不更事的我早早坐在灶脚的木麻黄小矮櫈上,起火添草,拉动风箱,想把铁锅尽快燃热,我知道母亲今天要油炸“鱼浮”。馋嘴的猫总是要闯些祸的。母亲闻着一股塑料焦臭味从大厅冲进了厨房,从大铁锅内迅疾的扒下了被烤热粘糊在铁锅上的鲎杓,嘴里骂了一句:“憨仔!这么着急忙慌的就开始起火,汝老娘粉还没调,知道吗?”母亲是不会打人的,更不会打我,但,心疼刚买不久的鲎杓被热锅烤得焦黑,嘴里还继续喃喃:“好好的一把鲎杓,你这憨仔,败仔,又要去掉几角钱。”母亲一边嘟喃着,一边用“大铜盆”开始和粉。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有些羞愧的,毕竟家境贫寒,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钱是用“分”为主要单位消费的穷人来讲,几角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把烤软的鲎杓,母亲把它浸在水里,待冷却后,它又可以使用了,只是变薄了些许,而表面上的那块焦黑的疤永远都烙在鲎杓上,就像这件事情一直烙在我的心里。

      人是有了记忆才有怀念的。当那把烙着焦黑的疤痕的鲎杓再次浮现我的眼前时,当下所有的美味佳肴都只不过是一餐餐饕餮。我的欲望的海上始终飘着那把带疤的鲎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人心里,大概都会有一幅关于炊烟的画,清晨暧暧的山岚间,傍晚温柔的夕阳里,炊烟袅袅而起。 村庄坐...
    水月岚曦阅读 1,139评论 0 0
  •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江山文学网,lD:足行两行泪。文责自负。】 一 在灶膛里打着转儿的...
    读秒阅读 802评论 0 65
  • 在窑里住了一年,到了年根上,农人们要把窑洞彻底地清扫一遍,便赶着腊月二十六七扫窑。扫窑的重中之重是扫屋里...
    时光城阅读 682评论 0 0
  • 时光太匆匆,元旦结束,春节即将来临。没有期盼,没有欢喜,更多的是淡淡的忧伤,莫名的惆怅。岁月最无情,急急催人老! ...
    荷韵幽香阅读 849评论 1 9
  • 东北有个大黑山,这是一做连绵险峻,风光旖旎富有故事的大山。在大山的复地,有一个小村庄。住户很少,也就二三十户的样子...
    闫枫阅读 799评论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