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天:
第十二章北朝:入笼之鸟(公元317年-公元589年)
灭佛与兴佛
老子佛陀的迷雾
佛道大斗嘴
不屈的和尚
第十三章隋唐:从现代边缘坠落(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作为空壳的儒教
第十二章 北朝:入笼之鸟(公元317年-公元589年)
与南朝佛教兴盛、风光无限有所不同的是,北朝对佛教的控制比南朝相对严格。“老子化佛”在初期确实对佛教的传入有所帮助,后来却成了佛道两家争论的议题。在太平真君五年,佛教成了皇帝进攻的目标。太武帝时一场全国性的灭佛运动形成,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法难,此后又有三次,史称“三武一宗”。魏晋时期佛教传入,南朝时佛教迎来了大发展,当然与道教和儒教的矛盾剧烈,北朝则加强了对佛教的控制,并用手中权力平衡了三教。
灭佛与兴佛
北魏鲜卑族政权在其汉化过程中采用儒教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教合一的模式,有道家、方术,谶纬,是大杂烩。在组织制度,政治制度上借鉴前朝以示其汉代正统。他们在习儒教知识同时尊道崇佛。在明元帝时期,建立了“道人统”(国家宗教局的前身)。在寇谦之和崔浩的直接影响策划下,太武帝开始了灭佛运动,同时进行的还有建立太学,禁私学,加强了人们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崔浩被灭门后,佛教得以再次发展。后统治者诏恢复佛教地位,但通过规定僧人数目以及设立”沙门统“加强对佛教的控制。但在经济上(僧祗记,佛图户)却做出了妥协,以换取僧人们的服从。在儒教与佛教相伴相生之时,道教开始了反击。
老子佛陀的迷雾
北魏孝明帝时期,对”佛陀与老子的关系“这个议题道教与佛教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交锋,姜武与昙谟最分别引用《老子开天经》《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文史资料各证主张,这次争论以佛教胜出告终。”老子化胡“或许是为了容易理解佛教义理,利用来传播佛教,但之后佛教却又想尽量摆脱道教的影响。《从老子开天经》到《老子化胡经》佛教一直被描绘成了教的一个分支,实情如何已经不可考。
佛道大斗嘴
《古今佛道论衡》里记载了佛道之间的第二次的辩论。周武帝崇尚用儒教治理国家,对佛教心生警惕。在这样的形势下,双方力量对比已较前不同。但大臣们的《笑道论》和《二教论》则针对道教进行了批驳,无奈武帝只得放弃废除佛教。《笑道论》被认为是佛道辩论的最高水平,他批判了道教的36个论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道教书籍记载线互相矛盾,第二是记载违背历史常识,三是”老子化胡“说法混乱不堪,四是有许多荒唐污秽的道术,五是道教经典原创性不足。历代统治者利用”老子化胡“的主题挑动佛道两双方的辩论,通过给予双方不同利益制衡他们的发展。
不屈的和尚
历史上的第二次法难发生在北周武帝时期,他采取了不同于太武帝的手段,强迫僧人还俗。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社会控制体系,也因而促使武帝的灭佛运动更加缓和。北周武帝占领北齐邺城后,灭佛运动随之推进,但遭到了慧远和尚的反驳,慧远批驳皇帝逼佃,并诅咒皇帝下地狱,然而如此大胆的言行并未获罪。在武王死后第二年,佛教再次兴盛,却难以回到从前。
第十三章隋唐:从现代边缘坠落(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唐代是三教都受到重视的朝代,表现为注重文采的进士科,将李姓追溯到老子,玄奘印度取经。后唐反思三教论对政治统治的影响,并将政治方面的实务学问传给了宋代,以韩愈为首的儒家学者推动儒教回归,促进了宋代中国哲学的再次回归统一。大乘佛教的真常一派对佛法的简化使其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玄奘翻译的佛教经典更接近印度佛教原意,玄奘执着使他无法看到文化的多样性,唯识派终究未成为主流。外来的文化或是宗教传入后,必会经过当地的改造形成其独有特性,不存在纯粹的原义。盛唐时灿烂文明与其不强调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但在唐末这种意识流的影响,却逼迫唐代回到了旧有的轨道中。
作为空壳的儒教
唐代的科举制度似乎是控制人的思想,但进士科的出现却为朝廷选拔了大量有文采的人,除”明经“”进士“两大学位外,唐朝还设立了其它学位为皇帝提供专业人才如秀才科、明法科,书学科,算学科,史科,开元科等。后来官方又组织了二次考核(如博学鸿词科),考核博学和文采。考试机制的多元化,既避免了人才的单一化,儒教的地位也下降了。对现实的关注造就了唐诗的发达。非儒家的学问也加入到考题中,这种对儒教的冲击使儒教无法及时作出调整而被边缘化了,而佛教和道教却处于强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