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年,8岁的杨士奇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以石块作为牌位,跪拜祭奠自己的生父,看到这一幕的养父罗性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决定让杨士奇改回原姓,并开始着力培养他。
杨士奇的养父觉得,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却如此深明大义。既想祭拜生父,又不想让养父为难,懂得感恩之心,做事又不张扬,即便一个成年人也难以做到这般沉稳,他的心形品质由此可见一斑。
8岁的杨士奇如此行事,只因母亲对他说过一句话:你本姓杨,虽然生父亡故,但是做人不可忘本。
杨士奇一岁半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四处漂泊,但是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母亲始终都没有放弃让杨士奇读书。
杨士奇5、6岁时,一次杨士奇干完家务活,像往常一样开始读书。母亲看到了高兴地对他说:“孩子啊,你记住,从贫贱到富贵,非读书未易得也!”年纪幼小的杨士奇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教诲,而母亲也用她的远见卓识成就了杨士奇的一生。
杨士奇的母亲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明理,而贫寒人家的子弟要想跨越阶层实现富贵,更是唯有用功读书方能达成所愿,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亘古不变。
第二年,母亲带着6岁的杨士奇改嫁当时的德安同知罗性,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年幼的杨士奇读到更多的书,明白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但是好景不长,1374年,罗性因得罪权贵被贬至陕西,杨士奇和母亲不得已又回到了德安。
母亲的善良、坚韧和对读书这件事始终不移的坚定,对少年时期的杨士奇影响非常大。
在德安期间,15岁的杨士奇开始在私塾授课,挣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尽管自己和母亲的生活贫寒,但当好友向杨士奇借钱时,他仍然热心的借给朋友。母亲听说了这件事,欣慰的对杨士奇说:“你能这样做,不枉我养育你成人。”
母亲用从容的气度,宽广的心胸,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杨士奇的成长指引着正确的方向。
1400年,建文帝召集天下儒生编写《太祖实录》,杨士奇因为有扎实的文学功底,经汉阳知县王叔英举荐,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结束了他长达二十年的游学生涯。1402年,明成祖即位后不久,杨士奇就升任翰林院编修,很快就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杨士奇为官非常谨慎,一生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辅佐几代君王忠心耿耿。明成祖朱棣称他看待问题客观公正,明仁宗朱高炽更是对他极为倚重。
明成祖时期,他曾多次用言语巧妙的熄灭朱棣的怒火,化解太子朱高炽遇到的危机。只因他知道,太子乃国之根本,轻易不可动摇,而忠君爱国更是一个臣子应该做好的事情。
同时,为政期间,他也为明朝的中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杨士奇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除了留给后世的诗作外,还先后主持编修了《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
杨士奇所有的这些成就都可以说源自于当初母亲对他的教导,而这也是作为一个母亲最伟大的地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成就了孩子的一生。永乐年间,杨士奇母亲陈氏累赠一品夫人,后来讨得皇帝圣恩,回到了家乡江西泰和。
杨士奇曾写过一本《慈训录》,书中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的教诲,对母亲的敬重、感恩之情仿若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