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家四周都是竹林盘,那会的竹林盘大多数生长的都是毛竹,毛竹刚出竹笋的时候,表面的壳上有毛,所以就叫毛竹。(毛竹官方名字叫慈竹)毛竹的毛如果沾到身上手上会痒得很,用清水洗掉即可。毛竹不像楠竹会长很粗很高。我小时候见过的毛竹最粗的就是啤酒瓶那么粗,而且毛竹生长到一定年限,会自行枯萎。枯萎之前它的根部已经冒出新芽。
竹林盘承载了我的整个童年。竹林盘的乐趣也很多,不仅仅有粘丁丁猫;还有烤香肠、煮筒筒饭。我的小时候,那会零食是稀缺物,也不像现在的小孩那么多玩具或者网络游戏。但从不妨碍小孩爱吃爱玩得特性!
农村里面大家十几二十多户聚居在一起,就被称为一个大院子。一开始也可能是同姓,后来杂居的人越来越多,就会有不同的姓。我所在的大院子是庄家大院子,一到过年。就算再穷,家里都会有腊肉香肠。就算没有腊肉香肠,米肯定有的。毕竟筒筒饭主料是米,腊肉香肠是辅料。
放寒假了!院子里面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聚在一起玩,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五六岁。其中一个最大的刘姓女娃子是总指挥,她给我们小点的孩子安排任务,一部分回家拿米。一部分拿香肠腊肉。我分到的任务就是拿米,我家的米在一个陶缸里,放在我妈房间里面;趁我妈出去洗衣服的时候,跑到她房间。打开米缸,抓了好几把米装在我的衣服口袋。
大家会奇怪,为啥我偷偷摸摸的拿米,不直接给我妈说。在那个时代,我如果对我妈说我要拿米去煮筒筒饭;那会被我妈打惨的。大人们是不准我们玩火的。可是大人越禁止,小孩越喜欢玩。
拿米的,拿香肠腊肉的,大家又聚在竹林盘里面。就要开始做煮筒筒饭的准备工作了!首先是大孩子用刀砍好竹子,竹子要尽量粗而长的,才能砍成一节节的。才装的下米和香肠。一节竹子一头是要封闭的,另外一头装洗干净的米和切好的香肠腊肉。并适量的水,大概要没过米和香肠腊肉。竹筒里面的米要摇匀,不能太满,三分之二即可。然后用小一点的竹节,塞住开口。为了防止露气,小竹节上面要包一张菜叶或者红薯叶。如此反复,装好七八个竹筒饭后。就要开始挖灶了!竹林盘里面高低错落的堡坎上,挖个洞。洞上面用剩下的废竹子弄个烟囱,坑里面外高内低,方便放竹筒饭进去。为啥要斜着,因为毕竟竹筒饭的密封没有那么好,防止漏水。接下来的就是生火,竹林盘里面多得是枯萎的竹子,落下的竹叶。
竹叶是最好的生火工具,枯萎的竹子要踩破,弄成小块放进去烧。不然火太大,容易把竹筒饭烤糊掉或者把竹筒烧破。每隔15分钟要把竹筒饭旋转一次,让它受热均匀。一直到竹筒饭开口处冒出水泡,绿色的竹筒变成黑黄色。
基本上这时就有米香,肉香混合着竹子的清香味。想吃干点的话,就要多烤一会。如果等不及了!取出竹筒,用刀竖劈竹筒三分之一处。一节完整的竹筒饭就出来了!当然劈的时候要扶住并且小心,不然要嘛劈着手,要嘛里面的竹筒饭漏出来。只见已成一节竹筒形状的竹筒饭出现,米粒上吸收了香肠腊肉的汁水,越发晶莹剔透。香肠腊肉混合了竹子的清香,已经没有那么油腻。
一个个小孩直接用手把竹筒饭分成一节节的,大家一起享用。一个个吃的满嘴油水,还混和着黑色的烟灰。还有一头一脸的烧柴的烟灰,不过不要紧,这刻吃到的竹筒饭这点脏污都是值得的。
当吃完以后,到沟里弄瓶水来把火灭掉。把挖好的坑用泥土填了!大家用水把自己的脸洗干净,头上衣服上的灰拍干净。各自回家,大家都不会告诉大人今天跑出去煮筒筒饭。这是小孩之间的秘密。直到过几天,听到某个到竹林盘砍竹子的大人在说,不知道又是哪个死娃子(四川话里面死娃子就是很淘气的孩子)在竹林盘里面煮筒筒饭。
老家早已推平变成工厂,现在方圆几十里的竹林盘已是保护对象。不可能像我小时候随意进去砍竹子煮筒筒饭了!现在的小孩也早已忘了如何煮筒筒饭了!我也只有梦里回味一下了!
备注:网上没找到合适的图片切合我当时的情景。只找到两张相对而言来说,比较像的,将就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