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开始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作者用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雅罗米尔这样一个激情而又悲剧式的人物。外国人写的书刚开始读起来难免会觉得晦涩,耐下性子读下去,你就会发现作者又给你打开了一座别样的世界大门。
雅罗米尔并不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他那年轻的母亲曾经幻想着浪漫而与众不同的爱情,自以为是的爱上了一个很穷的工程师。她以为她离经叛道的爱情是伟大的,谁知当意外来临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逃避,要让雅罗米尔的妈妈堕掉它。
出于母性,她的妈妈还是留下了他,与此同时她也看清了自己的爱情。于是,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身上,这就是雅罗米尔悲剧的开始。诚然,幼儿时期,母亲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那个时候孩子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于父母,据说儿时得到父母更多关注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乐观积极。当雅罗米尔用小嘴儿吮吸着她的乳头的时候,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安全。她决心要把自己都奉献给这个孩子,兢兢业业的记录着孩子的每一句牙牙学语,心甘情愿的照顾着他的饮食起居。甚至在雅罗米尔进入青年时期,她仍然要管束着他每天穿着什么样的内裤,而不允许他有一丁点的反抗。
在幼年时期,妈妈是守护孩子的天使,但是当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母亲却变成了撕扯他翅膀的恶魔。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时,作为母亲这个时候是不是就应该考虑着慢慢从他的生活中分离出来呢?因为无论是谁,既然生而为人,那么他或她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私有产物。雅罗米尔的妈妈,在感知到孩子对她的反抗时,她不但没有进行反思,反而进行变本加厉的紧逼。她用她的泪水,让孩子后悔、内疚,进而放弃抵抗。
在雅罗米尔有了女朋友以后,他的妈妈感觉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似乎那个陌生的女人占领了她的领地。其实在自己的儿子有了自己的爱人时,做为妈妈有那么点点的失落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这种失落如果演化成嫉妒,进而变成歇斯底里,更甚者产生不合时宜的变态心理,那么作为母亲,她很可能亲手毁了她曾无条件保护过的那个宝贝。不幸的是,雅罗米尔的妈妈,就是这样亲手葬送了她孩子的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当孩子来临时,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财力都用在小家伙儿身上,倾其所有的培养灌注着这个孩子,却忘记了自己要如何生活。记得几年前,有一期《舌尖上的中国》,好像是介绍红烧肉的做法。背景是一对在小城生活的夫妻,有了一个可爱又聪明的女儿,不记得是女孩儿在音乐上有天赋,还是这对夫妻要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孩子上小学开始,她们夫妻就变卖家产,女人带着孩子去上海求学,男人负责在家赚钱供养孩子。在上海的母女俩,租住了一间小房,女人每天的生活就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为孩子变着花样的增加营养,陪同孩子一起去上音乐课,为孩子抄着一本本的课堂笔记。为了省下一点点的钱,她们母女五年不曾回家......。我是不理解,央视为什么要选中她们来做节目,在我看来她们的做法一点都不值得赞扬。我不知道女孩儿有这样一对父母,是该骄傲,还是悲哀,因为她背负着并不属于自己的重担,而那对夫妻居然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做着也许只有他们两个认为值得的奉献吧。无论戏码多么的苦情,我是一点都不觉得感动,相反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曾看过《舌尖上的中国》。
在我身边有着活生生的例子,父母参与儿女的婚姻,导致孩子的妻离子散。我想中国现在离婚率那么高,除了把责任抛给我们八零九零们,当代的父母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你们是不是操的心太多了?你们是不是总拿着那所谓的‘孝顺’二字绑架着你的孩子?你们是不是把自己的情绪失控,把自己的歇斯底里强加给了孩子,你们是不是用孩子的幸福来为你们的愚蠢买单?
当然也还有那更不靠谱的父母,小时候没有看见怎么往孩子身上投注关心和爱,在孩子长大后却拼命的索取,把孩子当成提款机还大言不惭的要求孩子孝顺他们,就像《欢乐颂》樊胜美的父母那般。
在这里写下这一点点的读后感,也是为多年后的自己提前敲响警钟,希望那时的我别忘记自己的立场,时刻记住父母与孩子其实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阻碍孩子追求自己的幸福。
当然了,我的感想只是针对这本小说的表面意义而言的,其实作者的寓意更加的深远。米兰·昆德拉是一位法籍捷克作家,创作这篇小说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的捷克首都布拉格,此时的捷克正处于斯大林政权的铁幕之下,极权政治之下,捷克人民的言论得到了过度的管制,人们活在合法暗杀的恐惧之中。有一位专制的母亲,还生活在专制的政治之下,双重的夹治,导致了雅罗米尔的悲剧人生。更多的深意,只有慢慢品读之后才会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