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尽心上》“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孩子的气度威仪,所养成的那一种的状态跟他们的居住环境、平常的生活起居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环境影响人、改造人,这是自然的。对环境来说,真正善护念者、有心之人,善用环境之影响,若当环境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强调生命个体有真知灼见的透视,不受环境影响,来安顿自己了。在皇宫大内当然出人才也出逆子,不管是纣王夏桀,商纣王和夏桀这些末代天子,他们岂不也就是王子是太子嘛,为什么变成了王朝的埋葬者?后来类似于刘邦这样子的平民子弟普通人家也能够开创大汉王朝,这也正说明环境对普通一般来说它确实起着很大的作用。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听到有学校老师跟我们讲:有很多居住在学区房的孩子反倒不如那些不必迁就孩子离学校远近。因为学区房特别贵,很多的父母砸重金以方便孩子上学,其实反而养成的惰性、依赖性更大。环境它本身没有好坏,看你能不能善用这个环境?“孟母三迁”是随顺人的天性,而真正成就了小孟子的天命。“业成于思,毁于随” ,这个随,随天性、随天命,那是真正的能随。如果随着惰性、随着烦恼习气,那就毁了。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在当时孟夫子时代,各国国君朝野大臣对于所谓名士、贤士、有用之人,他们都广招聚纳聚之门下。即便不真正重用也有好贤之名,反正他们有的是钱、有的是资源、有的是条件,多一个人多一只碗多双筷子。当时战国四公子各国国君门下聚集的食客,后来就称之为食客,其实跟讨饭差不多了。前面是招贤纳士、广招天下贤才,这也正是当时的世风。招来了,听话用之;不听话,就放在那里养着,不用他,但是自己也博取了好贤之名。这一个事实不只是当时很多的读书人是被这么样豢养着,连孔夫子、孟夫子在当时也时不时招人这么对待,所以夫子会不断地游行、不断地游化,不断地周游列国,为什么?因为也不想被如此这般的豢养,孟子在这个地方多少有自嘲的味道在里面。“食而不爱”食,给你吃的,这个“食”就是给你食物、供给饮食饭菜。但是并不是真正爱你,这个爱是喜爱,并不是爱你的才也不是爱你的德,仅仅就是给你一口饭吃。干嘛呢?“豕交之也”,豕就是猪,交是交接、是来往过从、是相处的方式。这种相处的方式也就是给口饭吃,根本就谈不上喜欢你的才、喜欢你的德,没有!只不过看你听话的时候给你一口饭吃,实在需要顶包的时候,需要代替自己顶替跑名声的时候,让你去顶包,有这样子的。给饭吃,但并不是真喜爱,那就是像养猪一样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