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9.10.14)上午,石义堂老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多小时扎扎实实的讲座。内容是《语文有效阅读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特征》。我精神高度集中的听了三个多小时,并认认真真的做了笔记,深感石老师理论之高深,讲解之细致,让我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
石老师首先讲到的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谈起。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体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特别举例说到:语文的听、说、读、写。听和读是信息的吸收过程,说和写是信息的表达过程;听和说是口头语言活动,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活动,但它们都依赖于人的思维,要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去完成!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鉴赏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二)石老师又讲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关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
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指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跟听说读写并重的提法并不矛盾。“听说读写并重”是从学生语文学习目标的外在表现形态视角提出来的;“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则是从学生语文学习目标的内在构成要素视角提出来的。
听说读写能力里面,每一种语文能力背后都隐含着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四个核心要素方面的内在要素;四大核心素养里面,每一种核心素养也最终都会在学生习得的听说读写能力之中表现出来。
(三)随后石老师对语文核心素养提出意义的阐述:
第一,通过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准确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综合性:包括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践性:包括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人文性: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二,通过提出核心素养概念,高度概括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体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第三、通过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明确指引语文教学的方向。1、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语文学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2、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3、促进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能力。4、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其次,石老师第二大块讲到的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包括五个方面:
(一)精品语言材料的感知与积累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升
(四)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五)文化人格气质的涵养与塑造
石老师说:“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要一起做的只有这五件事”。
接着石老师就对此内容一一进行阐述:(一)精品语言材料的感知与积累。1、精品语言材料感知与积累的作用:(1)丰富语言素材。(2)提供语言范式。(3)强化语感训练。(4)涵养精神气质。2、精品语言材料感知与积累途径:有品味语言,背诵经典,语感分析,借鉴表达。
石老师说:“在一堂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能力。那么品味语言到底品味什么呢?如何去发现品位点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解读教材上好好下功夫了!”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论理解与运用作用。(1)掌握语言规律。(2)提升语言能力。(3)增强语用理性。
2、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类型:
(1)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作家知识、作品、背景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
(2)程序性知识,即“做什么”的知识?如作文过程知识,阅读过程知识的。
(3)策略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阅读策略知识,写作策略知识等。
3、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1)精要、好懂、有用;(2)立足于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3)随文而教,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全面。
(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升。
1、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与提升的价值: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课堂教学主要的形态表现;是语文知识迁移巩固的基本保证。
2、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与提升的要求:要体现计划性与针对性;体现序列性与科学性;体现全面性与实效性。
石老师例举了部编教材在语文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的构建上,主要从四个途径入手:第一,通过单元导读提示能力训练重点。第二,通过思维拓展题目的设计,具体落实单元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要求。第三,通过语文知识“补白”,有针对性的地方介绍词汇、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第四,通过“自读课文”的旁批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1、创造思维品质的基本特征:独特性,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
2,创造思维品质培养的主要途径。(1)在阅读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培养。(2)在作文审美立意的训练中培养。(3)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中培养。
最后,石老师讲到了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语言材料感知与理解贯穿始终。
(二)语言知识理解与运用穿插其间。
(三)语言能力与思维训练落实到位。
(四)有效预设与实质生成相得益彰。
(五)师生对话与情感交流恰到好处。
(六)学生语言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
石老师说:“我们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要试图做到:训练有目的,难度有梯度,变化有表现。”
石老师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给我们讲述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目的在于要让语文素养落地,落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可以说不但让我对语文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我们现在语文的教育教学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因为这些知识为我们语文老师如何借助一篇篇课文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至少我们明白了我们语文教学该把学生引往何处,并让学生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处的,我一定要用这种方法走的更远,欣赏更多的风景!也许石老师讲授的这些知识,我还不能一时都完全消化,但我会慢慢的把这些知识内化于我的语文教学之中,让我的语文教学不断有所改进,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写于2019年10月15日凌晨1:20兰州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