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

翻开这本书看到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在爱着的时候,若有所需求,就让以下这些成为你的需求吧:把自己融化,变成一条奔流的小溪,对着夜晚吟唱动人的旋律。

这书美的让我想哭。

我从未读过他的作品,也对他毫无所知,只是文字中透露出的优美和哲思,让我不由地渴望接近这位诗人的心。

第一部分是先知,作者借以为要离开阿法利斯城的先知之口布道,谈论了有关爱、孩子、婚姻、悲伤、宗教、罪恶、法律、自知等问题,在先知之口中,这些问题的本质都被高度抽象化而提炼成精妙的比喻,脱离了个体却与人类整体相似,例如纪伯伦谈享乐,他说:“享乐是首自由之歌,我非常愿意你们能全心全意地歌唱,却不希望你们在歌唱时丢失了自己的心。”这样的文字怎能教人不喜爱。

读到最后才知道,先知并非要乘船离开,他所奔赴之地正是死亡,但他如此的宁静平和,因为“只要在风中小憩片刻,就会有一位女子把我重新孕育。”

第二部分是寓言,借流浪者之口,讲旅途中的见闻。寓言都很短,但语颇隽永,耐人寻味。纪伯伦注重对立的思考,他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世界,并将它诠释成完全不同的样子,因此大多寓言并无逻辑,甚至没有故事结构,而结局也常常出人意外,但是有些寓言却很耐人寻味。

第三部分是沙与沫,这是纪伯伦对生命的比喻,但同时他也认为生命是苍穹也是大海,而死亡和生命本是一体的。这一部分充满了纪伯伦对一切事物的思考,充盈着一种近乎混乱的秩序,他及其所能,阐述生与死,精神与肉体,善良与邪恶,嫉妒与憎恶,不同的自我,等等。

第四部分是先行者,和第二部分一样,多为隽短的寓言,纪伯伦厌恶偏见,他深知事物在人们眼中显现出来的不同模样,他热爱人类整体,也热爱每一个人,不论善恶,无分好坏。他以上帝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像古老的先知那样讲话,他揭示了我们的灵魂,开启了我们的心锁。

第五、六、七部分讲述的是先知与人们的对话,先知强调万物皆等,认为人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灵魂而非肉体,他主张人们应该回归纯洁、真实与崇高。他主张帮助和给予,希望人们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富有。

第八部分是关于耶稣的故事,从各行各业,各类人物之口,讲述了耶稣的言行,以及各式各样的人对他的不同看法,有崇拜,有厌恶,有迷醉,也有恐惧,他阐释了一个圣人是怎样的,他的心灵、他的演讲、他的祈祷,他的精神如神灵,却有着一颗凡人的心。

纪伯伦对人类怀着很深的感情,他诚挚地爱着这个世界,他对自己的心灵有着很高的要求,虽然与他并不熟识,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与他自己有过漫长的谈话,就像每个人偶尔会与自己内心的声音谈判那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能经常地做出广义上来说正确的事,甚至做不成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实际中的我们距离心灵太过遥远,我们无法聆听来自它的声音,因为它被遮蔽,被笼罩,被淹没,因此我们无法让心灵变得更加的纯粹,澄澈,不能让它向美好更加靠近,也无法触及到真理,那遍及田野、平原、山丘却又十分遥远的真理。

我希望成为那样的一个人,不过我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它很漫长,但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快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读纪伯伦的《先知》有感 之前曾拜读过纪伯伦的《先知》,今天又拾而翻起,一时兴起,感慨万端,就一...
    别具一格格阅读 11,076评论 9 15
  • 先知并不转达上帝的律令,却向众人寻求智慧,因为每个人身上的“神性自我”都是上帝的一部分 ——卡里·纪伯伦 (一) ...
    我的基友并没有那么可爱阅读 403评论 0 3
  • 高一时在书店里抽出一本诗集,一翻翻到: 佛语 我穷 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痛哭 我的职业是固定的 固定地坐 坐一千年 ...
    何青猊阅读 309评论 0 1
  • 人到底是因为对一个人的肉体有了欲望,然后才会产生情感?还是因为喜欢,所以才有了欲望
    若水无尘阅读 109评论 0 0
  • 带出几十位从零开始学iOS的实习生或试用期的开发人员后,觉得真的是千人千面,每个人写的代码都风格迥异,如果没有一个...
    kuangkai阅读 577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