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网络迷踪》,感觉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一个可以让我完全沉浸身心的电影了,剧情环环相扣,神经一直随着男主角的探索而紧绷着,看到结尾谜底揭晓时如释重负。
故事主线还是比较简单清晰的,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一个母亲早早过世的家庭,父女之间因为感情的疏离、缺少沟通而产生代沟。女儿因为一些心理问题,开始吸大麻,慢慢变得孤僻,逐步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无故失踪,父亲通过种种努力去寻找线索,破除各种迷障,最终找到女儿的故事。
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屏幕来呈现信息、推进剧情。这是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观众可以和男主角一样,以第一视觉,在邮箱、直播网站、message、facebook等各种互联网产品之间来回穿梭,寻找线索,有超级强烈的代入感。所以虽然电影通过这种小成本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完全不会让观众有跳戏的感觉,反而是可以引导观众与主角产生同样的情绪和情感,一起揭开层层迷雾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当然,只靠创新的表现手法不足以吸引人的眼球,更精妙的是中间的几次剧情大反转,伴随层层递进似的『谁是凶手』的猜测,逐步把答案指向身边最亲近的人、或是最想不到的答案,就足以让人细思极恐、脊背发凉。
然而作为一部推理、悬疑的题材,能撑得起8以上的评分,还是因为它所探讨的社会话题,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共鸣。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其中对真实人性的描绘。比如说,女孩失踪后,父亲联系到她的同学询问行踪,那位同学说自己和她并不是很熟。可是当女孩被警察确认已死,这位同学又高调的在facebbok上发悼念消息。像极了身边很多人的行为:蹭死者热点,借以凸显自己的善良。悼念不是目的,炒作自己才是背后的原因,虚荣而可笑。
还有父亲的弟弟,也就是女孩的叔叔,对于女孩的关心,虽然方式不对——通过带女孩吸大麻让其疏解情绪,但还是表达出了比她的亲生父亲更为主动的一种关心,至少他做出了一些举动,无论是好是坏,对于一个处于情绪低谷的人来说,总好过冷漠。而影片开始的一个细节中,父亲和女孩的叔叔通电话,叔叔在电话里询问到某一道菜的菜谱,事实上后面的母亲在电脑里的文件名称也显示,这道菜是女孩喜欢吃的。说明这位叔叔是在用他的方式来给予女孩一种关爱。而相比之下,女孩的父亲却一直在逃避,在母亲死后,一直不敢于正面的和女孩好好沟通,疏导治愈她的情绪。这样的逃避带来的伤害,有可能比吸大麻更大,让女孩伤的更深。
家庭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结构,通常我们提起家的概念,会常常用『爱』这个字眼来形容,然而事实上,家庭反而往往会变恨意、黑暗、纠缠、畸形、伤害的一种容器。类似《都挺好》中的那种在纠缠与和解中反复动荡的家,和本片中的家庭可以做一个呼应——正因为家庭顶着爱的名义,让人无法用正当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法则去互相要求对方,所以人们也往往打着爱的旗号,对家人作出要挟、伤害、冷暴力、控制等行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东北话常说:狗皮帽子没反正。很难说谁对谁错,总是一笔糊涂账。
这部电影中,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互相有爱的,只是客观上,女孩成了受伤害的人。可以明显看到,女孩和母亲有非常深刻的依恋关系,而母亲死后,父亲没有承接住女孩的情感空白,自顾不暇,不够坚强到支撑和克服自己的抑郁精神状况,所以也无法提供给女孩更多的保护和开解,最后一步一步走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