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什么是国。
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家与国已经融为一体了。尤其是在那些苦读超群的读书人兼政治家眼里,对家与国的情怀,深深地刻在了灵魂的深处。对普通人也是一样,国就是家,家就是国。
实际上,有一个更加高瞻远瞩的思想给我们打开了方向,这既是现实,也是哲学,这就是领导人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在人类历史上,总有那么多的智者,踩着脚下的土地,眼穿现实的世界,把思考当作人生的大乐,给世界带来亮丽的一扇窗口。
今天不说别的。
我把自己的思考基点放在了阅读《曾国藩家书》上。
这是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曾国藩给他兄弟们的家书。
这一年,应该是曾国藩事业比较顺利且也艰难的一年。
写这封家书的曾国藩,此刻正在“小舟”之上。他自己说:“坐小舟至金口看营,船太动摇,故不成字。”
按我们今天的话说,那是在最紧急的作战时刻,他竟然在坐小船巡视军务的时候,在动荡摇摆的小船上,写的这封家书。
由此一思,这最起码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事情,真的是这样,我敢这样断言。
除了说一点军务给兄弟之外,他说的最多的还是家事,也就是国事。
这一年的曾国藩,母亲去世不到三年。他说:“余居母丧,并未在家守制,清夜自思,踌躇不安。若仗皇上天威,江面渐次肃清,即当奏明回籍,事父祭母,稍尽人子之心。”
理解成一句话,曾国藩把“祭母”之大事都没顾上,一切都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家国情怀,就在里面。
而且,这里面湖南文化人的精神财富可见一斑,后来治理西北的左宗棠是也,更后来,开创更大事业的伟人是也。我猛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湖南那地方,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伟大的中华文脉脉的。
是这样的。历史总在细微处展示着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回到曾国藩那天的家书,我理解,他给兄弟们说了几个关键词:
一个是孝字。上面我已经说到了,那份“祭母”之情刻在曾国藩心里的最深处。而且他还给兄弟们说,“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
二个是勤字。曾国藩说,这个字能守得几分,事关家之兴旺,“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而且,曾国藩直言道,“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检拾伶俐,以为儿侄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我(三点水一个失一),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曾国藩还说,“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着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
一个小小的勤字,在曾国藩的眼里太为重了,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的伟大。
这还没完,曾国藩继续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读到这里,我觉得此言太好了,拿到今天来说,修身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在其中,想一想,我们现代人,教育的观念是什么呢,做得怎么样呢?
三个是敬字。前面说的孝之中,敬的意思自在其中,也是曾国藩一贯的思想价值。
四个是严字。那个时代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吃什么新鲜的蔬菜呢。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说,“前寄来报笋殊不佳,大约以盐菜蒸几次,又咸又苦,将笋味全夺去矣。往年寄京有曝竹,今年寄营有曝盐菜,此虽小事,亦足见我家妇职之不如老辈也。”
吃什么不是重要,重要的是对家事的思考。好一个感叹,不如,真是不如。这种传统的家教和传承,如何去涵养呢?
这上面,我们都应该去思考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