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平时会不会吼孩子,我会大方承认:会的。我经常跟朋友吐槽,不吼,会憋出内伤,吼,又事后愧疚。“吼孩子”这种行为我自认为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因为再无招数了,只能使出最后一招“河东狮吼”。情绪失控、压力山大、分身乏术... 有时候“吼”娃具有是一招制敌的快感。注意,你亲生的娃是“敌”吗?
你都在什么时候“吼”娃?早上时间紧迫,你准备好了早餐,却拉不去赖床的小祖宗,你要吼;连哄带骗好不容易吃了一枚鸡蛋,还有一杯牛奶娃不想喝了,你要吼;眼看着时间都来不及了,娃还在那磨磨蹭蹭的,不肯出门,你要吼;终于到了晚上睡觉时间,你撑着最后一口气,给娃读完了2本绘本,说完3个睡前故事,娃还精神抖擞,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你终于按捺不住最后的烦躁,吼!但凡总总,因为自我内心无法消化的焦虑,“吼”暂时让你的情绪有了出处。
我最近一次“吼”娃,大概就是上周,带娃去商城玩,已经到了吃饭时间,他还非要赖在游乐场里,不肯去吃饭,我先是“好言相劝”,无效,然后我又开始吼了,当下,他明显被我震住了,呆呆的看着我,然后我扔给他一个冷眼转身离开,接着听到他在身后嗷嗷的哭起来,等他被他爸爸牵到我身边的时候,他已是鼻涕眼泪满脸,特别可怜的说:“妈妈不要我了”,看得我自己又心疼又后悔。这是我“吼”之后的真实写照,但然后呢,对我对他都毫无改进。
我和很多朋友交流过,吼完以后后悔的最大原因是吼了但没有一点作用,对孩子又是真的伤到了。记得我吼二狗的那一瞬间,他呆呆的看着我,就算我怎么大声,他也愣在原地,后来我才知道不是吼的分贝不够,是孩子被吼的时候,大脑开启了“紧急逃生机制”,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恐惧、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这是人类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当我们冲着孩子吼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会自动转入这样一种逃生机制:“骂完就过去了。” 所以,当孩子嘴上答应“记住了,下次不敢了... ”,其实他们只是为了早点结束,你提的要求当然也不会记到心里去。
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这在心理学称为“超限效应”。还记得你第一次大声吼孩子的时候吗?孩子确实会因为害怕表现得老实听话,但次数多了以后,就没有那么奏效了。看似在听你吼,其实孩子早已看穿:除了吼,并不能拿他怎么样。长期吼叫教育下会造成孩子的一种麻木“屏蔽”状态。吼是一时“爽”,对孩子的伤害却很可能是一辈子的。
孩子是家庭最弱小又最核心的环节,父母既想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又无法忍受无可避免的不顺服。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内心都是非常非常爱孩子的,吼孩子绝对是逼不得已,但还是会在生活中轮番上演,有时候,我们吼的不是孩子,是心累。我一直认为,吼孩子这件事,如果已经发生了,与其愧疚、自责,不如正视。那么,怎么做才能避免吼叫呢?
事先约定标准
举个例子,现在我带孩子出门玩,到了我认为快要回家的时间,他又想多玩一会儿的时候,我会给他调一个闹铃,我跟他约定:”闹铃响了,我们就回家“,别小看这个小小的闹铃,很好的平衡了我的回家时间和他的玩耍时间,孩子听到闹铃之后,会心甘情愿放下玩具,高高兴兴的跟我回家,我也跟他约定,“遵守我们的约定,下次还能愉快玩耍,”并给予一些口头奖励,顺带培养了孩子的“契约精神”。
倾听孩子的声音
这点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不要用”直觉“判断孩子的感受,而是要学会引导他说出来,当你觉得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被冒犯的时候,让孩子告诉你他这样做的原因,而不是先吼。孩子说出感受不仅有助于大人的理解,也能让孩子更容易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推己及人。
记录吼叫原因
我一直认为育儿和育己是密不可分的,父母必须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教养在生活的细节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想要能减少吼叫的次数,不如思考一下引起自己爆炸的“触发器”是什么,是不好好吃饭?不好好说话?还是不好好睡觉?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经常回顾和思考遇到同样事情再次发生时应该怎么做,预先思考好应对手段,吼孩子的次数是可以有效减少。
真诚向孩子表达
育儿过程的艰辛,只有亲历才懂得,如果还是没办法避免每一处爆炸点,忍不住还是有那么几次吼了孩子,一定在事后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真诚道歉,告诉她:“妈妈爱你,即便妈妈有时会生气,也丝毫不影响我有多爱你!”不要觉得孩子不懂,这个环节看似矫情但却非常有必要。你要庆幸的是孩子还处于你怎么吼他他都最爱你的年龄,不要辜负了孩子的这份爱。
爱因斯坦说:“一个没有犯过错的孩子,就从来没有尝试过新的东西”。别再害怕孩子犯错,也别再用“河东狮吼”去应对孩子了。理解孩子,冷静对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心平气和陪孩子一起长大吧,这一定会成为人生中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