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文质老师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昨天晚上听了张文质老师给河南濮阳的家校共读共育做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张老师有一种独特的讲话魅力,我只要听他讲话,就失去了时间概念。直播从七点半开始,不知不觉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而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时间这么快就飞走了。在这个时间已经被严重碎片化的时代,在多数情况下,我感觉连几分钟的视频我都无法耐心看完,但是听张老师的讲座,我完全沉浸在其中,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我一边听张老师的分享一边习惯性地记录一些触动我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心灵深处唤醒我去思考,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看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培养孩子?如何陪伴孩子?如何成长自己?

1.孩子是你的吗?

张老师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你的孩子是国家的孩子。”

孩子是谁的?在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决定如何对待孩子?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孩子是属于家长的,那么家长又是属于谁的呢?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要如何对待和看待我们的孩子。

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当家长把青春期的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合伙人时,孩子的叛逆就消失了。为什么呢?我想或许是因为家长不再控制孩子,孩子可以做自己的时候,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要如何等待孩子?我们有多少时候固执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所有而随心所欲地对待他们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每个经历过的家长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首非常出名的诗《致孩子》,他在诗中写到: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而是生命为自己渴望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达不到的明天。

……

这首诗又给我们家长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和启发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国家的一份子,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拥有,但是我们可以陪伴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也可以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他们送上最好的祝福。那些坚持不懈陪伴一个个弱小生命创造奇迹的父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孩子哭了要不要立刻去抱?

关于这个问题曾引发了很多讨论。持不同观点的人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我也曾经听到过老一辈的人的告诫,告诉我孩子哭了不要立刻就抱起来。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孩子哭了就抱,孩子就会通过哭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欲求,孩子会变得任性,会长脾气,以后就不好管理了。

我们这里有种地方说法,说小孩哭了就抱会“尖尖腚”,意思就是说孩子以后不抱都不好使了。警告人们不要惯孩子,害怕孩子被抱惯了,以后不抱他就会哭起来没完。

张老师认为,小孩子哭是在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特别小的孩子是通过哭表达自己的生命需求,所以孩子哭了,我们要及时关注。如果不抱他会伤心,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我还听过一种说法,说当小孩子哭泣而得不到及时关注的时候,他会觉得世界的门对他关闭了。他也会向外界关闭自己的心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孩子哭了不抱,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真的很严重的。

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妈妈,我在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后通过读张老师的书才意识到这个道理的。孩子小的时候哭了,我根本没有特别在意过,很多时候没有被及时抱过的,这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没有办法具体衡量,而且现在也已经无法弥补了,遗憾会一直留在孩子的童年里。想到这些,心里很难过。

3.如何陪伴孩子?

每个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陪伴孩子,特别是在孩子上学的初级阶段?张老师提出的建议是小学阶段,孩子的作业要天天结,每天都要清账。张老师说在小学阶段不需要智力,但需要习惯。

我接触过很多学习表现差别很大的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学习的习惯。曾经有人提出过学习力这个概念,不管如何定义,学习也是一种习惯使然的能力。学习中的观察、思考、分析、推理、总结、反思都是在习惯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养成好习惯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不仅是学习方面,其他方面也一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关于孩子的身体、心灵成长、社会交往、梦想方面,张老师提倡周周谈。每周父母找出固定时间和孩子谈心。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开放的,但是也是孩子愿意沟通和感兴趣的。这需要家长持续的读书与学习,不然我们可能就无法提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了。

我看到过李玫瑾老师在一期育儿视频中讲到钱学森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钱学森小时候特别聪明,老师讲的内容一听就会,有时候老师做不出来的题目他都能做出来。于是他就有了一股傲气,当他的爸爸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傲气的时候,他专门找了一个时间,通过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心,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钱学森说那次谈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一直记在心里。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能遇到定期和自己倾心而谈的父母,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那会是孩子一生的财富,也是我们家长可以给与并且是滋养孩子一生的财富。

4.家长为什么要读书?

张老师说家校共读是新时代的成人教育,家长最需要补的是认知。父母的认知是孩子最重要的起跑线。我们是通过共读达成共识,有了共识才会有共育。

通过读书我们才会认识到我们可以重建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虽然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小时候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和学习来改进,我们始终有选择权,我们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

有人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归根于原生家庭,可是事实如果既已形成,我们抱怨于事无补。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权在我们手里。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可以选择认命,然后痛苦地继续下去,我们也可以选择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改变,给自己的孩子创造自己和孩子想要的生活环境。

张老师说,“你过上不一样的人生,你的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愿意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吗?那么我们需要从自己这里开始转变,“家长改变,孩子才会改变。”

张老师说“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夜晚的生活是家庭的生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长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深情的表达,有家长陪伴、支持和鼓励的孩子才会有勇气去探索世界,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5.早餐为什么很重要?

我多次听到过张老师强调早餐对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张老师说早餐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都很重要,影响孩子的心情和与父母的关系,孩子早餐吃好了会让孩子有自我满足感。

身体是一个人的最大底气,早餐吃得好,孩子的心情愉悦,他就会高兴地开始新的一天,他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做各种尝试。

张老师说当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肚子咕咕叫的时候,他怎么能够专心学习呢?

张老师对早餐的观点让我很有感触。我小时候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我,我的早餐都是在身体需要时,自己找到什么就吃什么。每天早晨醒来,父母早已经下地干活了,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我爬起来就去锅里翻看,妈妈常常会把饭放到锅里。很简单的饭菜,吃不吃、吃多少自己决定,没人管。

上中学走读时天天早餐匆匆忙忙对付一口,中午带饭,经常就是在书包里带一个玉米饼子,没有菜,有同学会带咸菜条。那时候教室里就一个小炉子,即使冬天也没有条件每个人都能热饭,我们基本就是把玉米饼子拿出来凉吃。不管冬夏都是喝凉水。中午休息时,大家三三两两一伙一伙在校园各处吃东西,有吃的也有不吃的。那时候的孩子基本都是这样的。

初三住宿时天天三顿吃窝窝头和土豆炖白菜。高中住宿时离家更远,食堂的伙食依然很差,高粱米吃得最多,土豆白菜是标配,印象最深刻的是高粱米饭里面总是有很多脱不掉的壳子,吃了三年居然没啥事。

如今回忆起来,我才意识到我当时为什么在学习上有一种学不动的无力感。很多时候就是没有办法专心思考,也没有办法坚持学很久,我感觉自己的头脑经常处于一种稀里糊涂的混沌状态。那是身体不给力,就像一匹马,当马儿已经精疲力尽、疲惫不堪时,心里怎么想跑也是跑不动的呀。

我那时很羡慕也很佩服那些刻苦学习的同学,但是我自己就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与个人品质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曾给自己贴上不努力的负面标签,也为此感觉到内疚。因为我心里清楚父母供我上学有多不容易。可是我的头脑不听我的,我有心无力。幸运的是我在那样的条件下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感恩命运的特殊眷顾。

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更加清楚意识到保证一个孩子的健康饮食,让孩子的身体有充足的能量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孩子身体舒服,心情才会愉悦,精力充沛才能让他有能力思考、学习和活动,心态良好才能保证孩子快乐成长。

养育和陪伴孩子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件辛苦而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如果家长不读书、学习,一直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惰性习惯和惰性思维里,凭着自己的本能过着惰性生活,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能跨越来自父母的束缚和枷锁而成长呢?

跨越障碍是挑战,但是克服困难之后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攀登高山是挑战,但是登上山顶会有别样的感受和收获。陪伴孩子是挑战,但是一路的体验会成就更好的自我。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