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问重要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沉的住气,这时教师不必理会那些个别高举的小手(他们本身就会,是不需要教师教的),这几个是不能代表全班的学习水平的,去问那些没有举手的,至少有代表性的问6~7人,无论其说的来还是说不来都不要紧,因为教师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此环节中教师千万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对或错”的评价,因为学生一旦知道对错这个问题就失去它激发的作用了,最终是对是错等教师回到讲台上再引导辩论,得出结论。
一般教师都难以克服下面的心理,担心自己的课冷场,害怕学生回答不出来而出现可怕的安静和沉默,尤其是公开课,这些教师课堂提问时总会把目光率先投向那些高举着小手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可以避免课堂冷场,从而让课堂更加平滑顺畅,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上的行云流水,但这样的课堂缺乏学生真正的思考,实际上是一种伪学习,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一句话,只有教师精心准备好各种情况下的引导帮助措施,教师才不会担心自己的课冷场,教师才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课上升到思之课堂。
今天课上的提问就处理的很好。
第一节课《列除法算式时该用谁除以谁》基本按自己的预设达到目的(可惜没有拍下上课时的板书)。
重要问题:列除法算式时该用谁除以谁呢?
第二节课由于丁嘉言的板书(让她上讲台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道易错题,需要辩论,而我也由于急躁差点把她赶下去),竟有惊喜生成。同样我这节课的提问也处理的很好,如两法都出示后,不利于下结论,而反复提问那些没举手的同学:你认为哪个对?为什么?后面的提问也很好:骗子长什么样?如何防止上当受骗?
后记:其实“课堂要有挑战性,不该让课堂平滑顺畅”的理念我是早已有之的(从苏司机处得),但苦于落不到实处,原来是不会提问所致。也明白了蔡宏圣为什么要我们教师先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也明白了为什么余正强那样挨个提问同学“你说,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