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需要找人帮忙解决。
谈生意做项目、减免行政或者刑事处罚、甚至小孩子上学这种事情,都往往需要跟体制内的人打交道。熟悉其中的一些规矩,就能事半功倍地达到目的;若不懂规矩,则容易费力不讨好,到处得罪人。
最近老碰到人跟我吐槽体制里的人不好相处事情难办,那就来说一说其中需要注意的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态度方面
态度一般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部分。
事前呢,就是说通过长期来往慢慢建立的关系是最好的,所以平时要刻意留心一些身边体制内的资深人士,加深了解,保持互动。
这样在找人帮忙的时候,动作不僵硬,对方也会全身心的投入帮你。
如果临时抱佛脚,人家即使答应,办事的时候可能也不会使太大劲,而只是敷衍了事。
事中呢,就是在办事过程中,要知道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办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很多人找人办事情的时候,态度或者说礼节上存在相当大的不同。有些人找人帮忙,觉得自己的事很重要,别人就应该帮你办,如果不帮,那是别人理亏,于是态度很高调,要求还很多。
碰到这样的人,即使是人家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也可以找个理由拒之门外。
正确的方式是放低自己的姿态,低调一点,客气一点,这样别人自然不好意思不帮忙,就算超出其能力范围,也说不定能指条别的路子。
事后呢就是开口让人帮忙后,如果对方答应要替你办,有了回话肯定会跟你说,这个时候不要一直催,一是让人烦,二是让别人感觉好像你在怀疑他没有尽心尽力一样,可算是一大忌。
另外,不管办成还是办不成,欠的人情都别忘了。就算这事没办成,以后说不定还有别的事情要麻烦人家,体制内的一大特色是人员会经常在政府和国企各个部门之间轮岗,这次没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下次碰到别的事情说不定还是得找同一个人,这样一来路都堵死了。
二是方法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对人,找对就成功了一大半。
别看原理简单,实则是门大学问。
这里至少要搞明白三点:
一是弄明白究竟要办什么事情。
事情的起因如何,经过如何,想达到什么目的,需要找哪个部门的人,这些都要心知肚明。
经常碰到自己还没想明白就去找人的例子,对方问具体细节又回答不出来,自己都懵逼了,别人还怎么帮你。
二是这个事究竟归谁管。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在某些事情上,光顾着找大领导是没什么用的,不仅成本高,还不一定能成事。
要知道大领导都是协调为主,要求的是全面的工作能力,但对于某件具体事情的处理,不可能了解得很细很专业,他也不大会亲自去办这件事,往往就碍于面子打个招呼而已。
熟悉咱们国家体制的人就知道,在行政审批或者执法的过程中,有一些关键岗位的关键人物是可以获得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的,他们可以对某件事直接做出解释或决策,找到这些人,才算命中靶心。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一家外资企业有大项目要投资,就去寻求地方领导的支持,结果没说明白想要寻求哪些方面的配合,也没注意领导也是有分工的,结果人没见对,该领导本身并不负责项目建设有关的事务,只是友情出席应付一下,因此事情也没有后续跟进,这种就属于很失败的结果。
三就是找谁指路比较合适
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隔着人找领导或者关键人物办事,往往也不清楚这个人跟谁亲近,哪条路最便捷有效。
原则上来讲,中间人不能多,多了花费多,还没效果这个效果就没有了。
中间人也不能乱找,熟人不一定比陌生人靠谱,一旦找错,还不如不找。
这时可以研究下这个人的经历,在哪些部门或公司或机构呆过,在这些地方试着找有价值的朋友或中间人。
另外还有三个值得关注的角色,就是司机、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这三类人因为岗位的特殊性,往往有意向不到的效果,具体就不展开了。
找人办事属于人脉学问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是几千字所能概括的,以上这些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但是把握住这几点,也就不至于犯大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