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似乎农历新年过了,才会觉得新的一年终于开启了。
今年是婚后的第三年,和老公,宝宝一起在我的父母这过的,87岁的奶奶,哥嫂一家三口,大年三十的晚上一起坐在沙发上,茶几摆满了零食,看着春晚聊着天嗑着瓜子,对我来说,这一刻很温馨,很幸福,感受到团圆。似乎是从98年开始,自己有了朦胧地看春晚过除夕的记忆,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年的味道也慢慢淡了,听妈妈说起她小时候过年,因为高兴激动,可以换一身新衣服,穿上一双新做的鞋子,半夜三四点钟就起床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去拜年,那时没有压岁钱,连瓜子也没,拜年可以吃上别人给的一点油炸的面叶,对她们来说真的很开心,这是妈妈过年的记忆。
今年因为宝宝,春晚并没有从头看到尾,但是一大家子在一起我觉得很幸福。不免想起去年的年三十,在南方公婆家,晚上好多亲朋相聚吃饭,之后都去打麻将去了,只有我和宝宝在家里,特别想家,想我的父母。让我觉得北方的年味更浓。后来跟老公讨论哪家年味更浓些,他还是觉得他们那边浓,因为年三十很多亲戚就聚在一起,可以通宵打麻将。他喜欢他们家的方式,我喜欢我们家的方式,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感激他能陪我回娘家过年。
2 虽然外面的竞争已经很大,可在小县城里大家过的依然很安逸,感觉时间很闲,没有房贷压力,挣得钱不愁吃不愁穿,有事没事几个亲戚朋友家逛逛唠嗑唠嗑,谈论着别人家的琐事,而我并不是很在意别人家的琐事,只是会对亲眼所见的会有所思考,说来奇怪,在老家几天,宝宝变得异常调皮,屋里待不住,总要去院子里玩,到大门外面去,老家人多,谁带着玩都成,甚至都不愿跟我了,发现自己也变懒了,育儿文章和得到专栏都懒得看了,中午和晚上也没有睡前故事,到床上喂喂奶很快就睡了,自己也总觉得困就跟着睡了。
3 自从上大学离开生活一二十年的县城至今已有9年了,发现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老家的人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这次回来尤其明显,可能因为有了孩子,对孩子教育和自身成长有了更多的渴求,自己的为人处事也更加成熟。看到的人和事总会触动我的思考。
大年初二,去乡下看望外公外婆,觉得老人很可怜,外公躺在床上不能动,很瘦,意识也不清晰,需要人一口一口地喂饭照顾。儿女也没办法时时刻刻在身边照顾。年后两位舅舅还要到外地打工。两位老人至今都没享受过儿子的清福,而他最疼爱的大孙子,因为他卧床不起后怕死在自己的房子里,找各种理由收回房子,按照规矩只能转移到长子家里,妈妈和小姨不想两位老人分开,给大舅妈一部分赡养费,希望能把姥姥也接过去,可是大舅妈还是只接走一个人。每当看到妈妈二姨给外公喂饭,觉得好心疼老人,宝宝小也很少回去看外公,年初二下着雨,还是带宝宝回去看看,妈妈说可能是我们见到外公的最后一面,看着消瘦萎靡的外公,脑海里很怀念那个坐在椅子上虽然看不见但是知道很多事侃侃而谈的外公。觉得很悲哀。爱都是向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大于对自己父母的爱。在农村,很多人思想上仍旧重男轻女,把什么都留给儿子,不舍的儿子吃苦头,养儿防老,可是当自己真的老了,需要照顾,却发现儿子根本指望不上,还没女儿照顾的多。子女孝不孝,和他们的经济实力有关,也和受教育程度有关,自己晚年的悲剧何尝不是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一手造成的呢?老公过来,见了我们家的亲戚,身为教师的他也发现我们老家的人对儿子的爱有点过了。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大姨家里,过年没见到大姨,大姨父去逝,大姨似乎还没走出来。大姨和大姨父一辈子也很辛苦,他们有三个儿子,没有女儿。儿子都成家,每一家又有两个孩子,六个孩子在老家由大姨照顾,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60多岁的大姨父在老家帮人盖房子,一次盖房子时,不小心从二楼滚了下来,送去抢救,住进重症观察室,脖子以下没有了知觉。没有各种保险,需要一大笔医药费,三个儿子回来,亲戚朋友劝说先治疗,困难可以向亲戚朋友借,花多少钱到时再找雇主获赔,可是三个儿子不听劝,想尽快拿到钱,就和雇主签了合同赔偿5万,再无瓜葛。很快,5万医药费花个精光,他们便把大姨父接到家里养着,家里条件又不好,天气转热,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但是意识却很清醒,说想等到麦子收割了再去死,不然埋的时候会破坏麦子,然而还撑到麦子收割便离开了。听妈妈说到这些,感觉很悲哀,更觉得那三个儿子可恨。
在农村,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儿子不才不孝,老了凄凉。
如今,我也有了儿子,他还小,但是我也设想过他成家立业以及自己老年的样子,虽然现在我辞掉工作全职带他,付出很多,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教育没有回头路,我不想因为现在为了挣钱将来收获不才不孝的儿子,现在的付出照顾也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放手,当我老了,也不希望自己成为儿女的拖累,他们有有他们的生活,我也想有自己的生活。当然,做一个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人,不为自己设限,相信自己的老年不会很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