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为初春天干物燥,人心浮躁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的亲友中爆发了大范围的争吵。我的父母几乎每天都要呛上两句,闺蜜也时常跟我说起她和现在的室友矛盾不断,越发激化……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能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虽然说人与人相处难免要有点磕磕碰碰,但许多时候坦诚相对,敞开心扉,这些矛盾就能够迎刃而解。
这就是马歇尔博士提倡非暴力沟通的原因。他相信人与人之间归根结底是互相关爱的,只是有时一部分人因为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如果他们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不是恶意地揣测他人,拒绝倾听,那就可以让爱融入生活,让世界更加平和美好。
这听起来确实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大,范,空——道理谁都懂,可有时候就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所以马歇尔才写了这样厚厚的一本书来详细地阐释非暴力沟通这个简单的概念,教会我们如何做到心境平和,让事事都能顺当地进行。
其实非暴力沟通总结起来就两大点——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他人。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再细分一下,就是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我们只有看到某些事的时候才会有情绪,进而有了想说的话。而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忽略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看到它的时候就忍不住做出评论或判断是非,这就常常会引起他人的强烈反应。
就像你周末在家躺床上看手机,你妈推门进来,她看到房间一团糟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呵斥你,“你看你房间乱成什么样了!怎么就这么邋遢!就知道天天看手机!”就算是你早已习惯如此,心里还是会免不了忿忿不平,于是就会忙着申辩或反击:“我马上就收拾了!就在家这两天你还老训我!”
看吧,暴力的根源就在于此,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反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对此,我们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别忙着去反驳申辩,深呼吸五秒钟,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想想为什么我听了这话会不舒服,再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她的需求是什么?
显然一般妈妈们都是因为孩子过于懒散,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自主自立,学会自己整理内务。批评往往含着期待,正是出于对孩子的殷殷厚望,妈妈们才会说出这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的话。
但是尽管出发点是爱,这种语言上的表达却还是会给听话的人带来伤害甚至造成双方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尽量不带评论,只是客观地说出现象即可。千万不要用“每次,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这样的字眼。
既然点出了事实(现象),就代表我们对此事有了情绪,那就应该坦诚地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我有点不高兴,因为我不喜欢……”
很多时候,我们不擅长对他人说“不”,总想着息事宁人,能忍则忍。
这才是大大的谬误!现在的社会,是我退一尺人进一丈,万没有忍忍就过去的道理。有时候,真诚待人反而比委曲求全更可贵。只有你真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事情才能明朗化,才能顺利解决。
许多夫妻或情侣往往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日积月累,矛盾越来越深直到最后分道扬镳。只想着忍耐对方而隐藏内心的真实感受百害而无一利。
一旦我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再提出请求就是理所应当,十分简单的事情了。
不过,提出请求也是有学问的,我们说,提出请求时越具体越好,目的越明确越好。
比如说现在有许多年轻女性会在婚后选择有段时间放弃工作,在家生孩子带娃。她们常常会对丈夫外出工作家里两手一撒万事不管,晚上回家还要当大爷感到不满。当他们清楚地表达出对于丈夫的这种行为感到不高兴时,往往提出的要求很笼统——“我希望你能多顾着点儿家,多考虑考虑我的感受。”
那么,“顾着点儿家”具体指哪些方面呢?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告诉对方,“我希望你能以后早点回家,帮我做家务,在我忙时带带孩子,让我能够轻松一些。”我敢说,相比女性的纤细内心,男性大多数都粗枝大叶,当你说“顾家”时,他们会想,我已经够顾家了啊!我每天下班就回家,工资全上交,买包烟兜里都没几块钱!
所以你看,不把请求说清楚说具体,对方很可能完全不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提出请求后要及时地要求反馈,询问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的意思,能否答应我们的请求。
这又要说到“倾听”这一点了。首先要明确,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不要试图在倾听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或打断他人。就算是有时候伤心的朋友来找你哭诉也不要忙着帮她分析情况,安慰情绪。你只需要安静地倾听。在听完她对事情地描述,她的内心感受,需要和请求后,再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让我想起《伟大的盖茨比》开头的经典段落,不要妄加评论,只需做个好的倾听者。
至此,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已经一清二楚了,不外乎这么一个句型——
当我看/听/想到……,我感到……,因为我需要……,你能……吗?
当然,反过来你也可以用这个句型的变式来倾听他人——
当你看/听/想到……,你感到……吗?你需要……呢?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除了提供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沟通方法外,还有一些理念给我很深触动的。
比如说,第九章主题为爱自己。这里提到我们很多时候会因为做错事而懊恼悔恨,甚至厌恶自己。这是十分消极的做法,这让我们不再自信,短时间内颓废低效。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做了无益的事时,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觉得懊恼,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包容那个做错事的自己,积极地寻求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切记不要责怪自己。
当我们学会了非暴力沟通并成功地将它运用在生活中,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事是真的值得自己生气,值得与他人争吵的了。就像我的父母,甚至在我的调解下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解开了郁结多年的心结——天呐!这真是我读过的最立竿见影的实用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