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拆书整理——麦(小赶兔)

原书信息

《当我遇见一个人》

作者:李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版版次:2016年6月底1版

ISBN:978-7-5502-6328-4

【开篇介绍】

       李雪,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初心心理”公众号。作为心理学专家,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轻盈而深刻、温暖而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迷人。

         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咨询行业的人,或即将成为父母的人来说,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它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它让你从原有对母婴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既得认知的框框条条中解脱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全书结构框架】

引子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1 母婴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2 静观,让能量自然流动

3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4 会痛的不是爱

5 你配得起更好

如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

图片发自简书App

Day1

引子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干很多职业要上岗证,但当父母却没有上岗证。人并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的。当我们想到“父母怎么当”这个问题时,我想大多数80后新生代父母是认同“要好好学习怎么当父母”的。同时,被流行的教育理念喂养的新一代父母,显出了比以往时代更为明显的角色焦虑。

        很多父母一味强调角色输出,却忽视了角色合作。即父母子女的角色是共生的。一味只强调父母自身的感受,却忽视孩子本身,即便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所谓的父母之爱的道具。

        本书引导大家看见孩子,尊重孩子,而不是被所谓的外在教育理念盲目牵引,也不是用所谓的是非曲直批判性地对待孩子。孩子自此获得自我价值感,身心才能得到自由发展。

【第一章主题】母婴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引言 

        孩子最初的生命连接来自母体的子宫。从温暖的子宫脱离就来到偌大的世界,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母亲的爱抚陪伴和及时满足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开智的基础。反之,冷漠、多变、无法预测的母爱,让生命的早期产生孤独、压抑、不确定性,最终将导致成年时期的问题。伤痛发生的越早,越难以治愈。如果生命被涂上了灰暗的底色,深层的痛苦将以人们难以理解的方式在成年后体现。重视母婴关系,就是重视一生的奠基。

【第一章内容】

01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婴儿在出生头两个月处于“正常自闭期”,认为母亲和自己是一体的。母亲的积极回应满足了婴儿在此阶段的“全能自恋”——即饿了就有奶送到嘴边,哭了就有人安抚。这个过程的无阻碍实施会协助婴儿顺利从子宫期过渡到现实中,即完成“主客体分化”。

        反之,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即母亲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周围环境阻碍或听信“行为主义训练”理论,对孩子的需求漠视或机械训练孩子定时吃奶、入睡、独自入睡等,会让婴儿陷入巨大的无助、恐惧和愤怒之中。经过这样的婴儿期长大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或早熟或多动或躁狂或自闭等症状。

         很庆幸我是一个听从内心声音的母亲。月子里时并没有充足的奶水。初为人母我一边慌乱,一边筋疲力尽,一边还要接受来自各位长辈的教导评价。好友及时寄来了小巫的《成功渡过母爱第一关》、《让孩子做主》两本书,让我增强了母乳喂养的自信。对于孩子的哭闹,我也是及时回应,并把相关的理念告知长辈。因为生育的波折,家中老人对孩子是格外爱惜。加上我身先示范,对孩子的教育亲力亲为,整体的家庭氛围是比较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的。时至今日,娃已3岁,整天都是乐呵呵的。我想,对于孩子婴儿期的积极回应和对这个生命的尊重带来的良性成果已经开始逐渐向我展现。

02 未被满足的母婴关系导致成年的问题

        对婴儿夜哭置之不理,或因夜奶频繁影响婴儿发育的理论而进行喂养训练或睡眠训练或“隔离式”断奶,这些都是违背母婴联结的天性的。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都会带来婴儿人性的逆转,也会给母亲的心身健康带来影响。若母婴之间联结增强,让孩子正常的爱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减少夜哭的次数。如果孩子降临人世后的行为被一堆冷冰冰的科学数据绑架,父母忘了婴儿本身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去训练、纠正孩子,孩子一开始就没有被父母看见,那么作为人的存在,从一开始就被否定了。那些“安静的乖孩子”往往就是将来特别宅的人,或者他们不知道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而成为“老好人”。如果很小的孩子表现的如同行尸走肉,未来精神分裂或重度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从小就按大人节奏来生存的孩子,成年后非常容易进入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中,在各种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制造大量冲突、痛苦。最极端的例子如变态杀人狂,就是在“全能自恋期”遭受重创,成年后追求绝对控制,达不到目的就把人给杀了。


03 觉知内在的婴儿,重生健全的母婴关系

        婴儿是上天赐给的礼物。看见孩子,觉察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其实是为了看见那个曾经的自己。疗愈好自己,才能修复和重生健全的母婴关系。放下冷冰冰的科学数据和各种标准,下意识地去感受婴儿,感受自己的状态,不评判、不逃跑,让情绪自由流动。借由婴儿的存在感知自己,好好爱他,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

        肯定孩子的需求,除了及时回应,不故意拖延,力所不及时也要坦诚相告。只要父母没有刻意延迟孩子,孩子虽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却不会留下心理创伤。放下焦虑的自己,不再评判孩子,不再替代孩子选择或控制孩子的行为。以一颗好奇谦卑的心和孩子一起感受当下,自己也会得到巨大滋养。


图片发自简书App

Day2

【第二章主题】静观,让能量自然流动

【第二章内容】


引言

      放下焦虑的自我,静观孩子,其实就是在静观自己。放下评判,对孩子的世界葆有好奇心,就会看到真实的孩子和真实的自己。

01 不干扰,即是爱

        别用自己的狭隘恐慌束缚孩子的无限可能。自己的能力教出的也不过是超不出自己的孩子。父母如果留给孩子一个不打扰的空间,孩子反而会专注于自身的精神发展。如果任凭孩子随天性发展,孩子的未来肯定超出我们的想象。

         若是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02 给孩子的爱,再多也不为过

        家长担心给孩子过度的自由是对他的溺爱。爱和自由都是多多益善。溺爱是成人自身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只有家长明确自己行为实际是自己内心的需要,真正观察理解并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彼此有清楚的界限,相互之间的能量才能自由流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才会是自由和谐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滋养。

03不期望改变,不负面投射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听话懂事,实则是忽视孩子天性,想让他们成为机器人。其实,我们认为“正确”非常重要,其实是源自童年如果“不正确”,就会招来否定责骂的内心记忆。我们将“不正确”招致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使我们限于焦虑中,于是忙不迭去纠正孩子。孩子自此感受的就是限制和控制,他的能量受到阻塞,反而更难改变恶习。

        很多父母焦虑孩子的坏习惯坏嗜好,比如爱吃糖、爱看电视等。其实,往往孩子的无节制是因为之前受到了限制。如果放任孩子去吃糖、看电视等,孩子吃多了会腻、看多了会难受。他自然就会作出让自己身心觉得舒服的选择,而不是一有机会脱离限制就偷吃糖、偷看电视。成年人酒精成瘾、药物依赖、孩子整天沉迷于网络等,其实后面蕴藏的原因是缺爱。

        任何坏习惯都是在呼唤关注呼唤爱。有充足的爱,孩子的好习惯就会自然呈现。  

        每个人成为现在这个样子都有其很深的原因。我们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别人。孩子的恶习若是养成,强行戒断往往带来更可怕的后果。因早恋而退学自残的少女,她的内心声音居然是:要不是那个男孩在乎我,我早就自杀了。

         不要给孩子贴上各种诊断标签。我们给予最好的支持就是不评判、不打扰。反之,父母的父母投射,创造出了孩子负面的现实。把自己的阴暗、痛苦投射给罪弱小的孩子,孩子最后真的成为了父母所臆想出的那个坏人。如果父母自己对孩子的问题深感恐惧,可以先反省是否其实是自己存在这种问题。

04 放过那个“内在的小孩”

        与孩子之间存在沟通困难和一直爱跟孩子较劲的父母,最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让“内在的父母”不要总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内心若充满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的能量,对周围有善意的期待,社会便会给你处处方便,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成人与周围人和社会的互动方式取决于自身小时候与父母等重要抚育者的互动模式。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父母对孩子全然尊重,让孩子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丰富的自我,才能让孩子实现自我掌控,实现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

        放过自己“内在的小孩”,是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也是父母自己自我疗愈的一个机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Day3

【第三主题】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第三章内容】

引言

        回应、理解、拒绝、抱怨、指责……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

01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回应有以下四种类型:共振互动型、以母亲为中心型、无关反应型、情感逆转型。不同的回应类型是孩子在将来与人相处模式的雏形。

       共振互动型,就是相互确认彼此的感受,给予积极关注和回应。这种回应模式让孩子存在感十足,安全感十足,有幸福感。

        以母亲为中心型,就是孩子的情感表达需以母亲的喜怒哀乐为启发中心,婴儿自小就学会了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形成了“假自我”。这种孩子长大了虽能适应社会,但无法融入社会。因为他与别人建立连接的方式是需要牺牲自我需要,以别人的评判为中心。但却往往是他自己投射出来的别人对他的期待,反而经常弄巧成拙。宅男就是应付完必要的人际关系后就躲起来,他们躲避女性是因为不愿意围着“妈妈”的感受转。

        无关反应型,就是父母关注点与孩子所说所感的焦点不一致。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漠然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常常体验到“被抛弃的创伤”,连“假自我”都难以形成。有部分孩子就会发展成边缘型人格。

        情感逆转型,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是否定的。它掐灭你心中升起的爱、兴趣和希望,把美好的气氛逆转成压抑、扭曲、痛苦、阴暗、绝望的气氛,让你无比难受。

        因此,如果已为人父母或准备做父母,请与孩子建立起积极回应的关系,避免自己曾经受过的漠视、冷遇、否定等,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02 不带评判的拒绝不会带来伤害

        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总有无法满足的时候。为了避免内疚,父母总是在拒绝时附加很多道理,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情理。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提要求是错的。真正让孩子难受的是父母拒绝孩子时附带的评判而不是拒绝本身。如果父母能确认孩子的感受,同时跟孩子合理协商,孩子感到父母仍是爱我的,还能学习到平衡协商的艺术。

        如果孩子能明白拒绝这个要求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那么,孩子就能坦然接受拒绝,长大后也能坦然对他人提出拒绝。这样人与人才有界限感。

        其实,爱很简单。它只要对方能看到你的感受,确认你的感受,而不是试图去解决你的情绪。要求也很简单,它并没有承载那么多的道德评判。你可以提出你的正当要求,你也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拒绝别人。如果人和人之间是这样的,爱的能量就能在亲密的双方流动,也许所谓的“亲密有间”正是这样。

03 不限制、不改变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父母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和行事准则,难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间的冲突争执。“内在的小孩”告诉父母自己,避免争吵冲突才不会给家人丢脸,不会让家人为难。因此父母看到孩子冲突时就上去制止。其实孩子自有一套处事策略,父母如果放下焦虑,不去评判干预孩子,可能孩子早已自动切换到另一个状态,完全不用父母担心了。

        受到限制性信念捆绑的成人大脑源自小时候父母的一次次的教导。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会左右人的行为而让人不自知。而且,情况越危急,人越会受困于固有的信念,反而让人陷入错误的怪圈不能自拔。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然后再自主选择是否采用,慢慢地就会走出这个信念的控制。

        学着放下心中的一套标准,只是全然静观孩子,不用所谓的“正确”绑架孩子。跟孩子同频感受他的喜怒哀惧,孩子就会感受到爱的滋润,所谓的不好的习惯反而会慢慢改变。

04 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

        很多童年不快乐的人,成为父母后要经历很多焦虑、无助、愤怒和煎熬。因为他没有被温柔以待,所以他也难以之待人,这个可以理解。当孩子提出要求,我们又力不从心时,我们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定孩子的需求,告诉孩子他的需求是不对的,是令人羞耻的。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也许会伤心,但不会固结成心理创伤。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被经常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诚实的父母对自己诚实也对孩子的需求诚实。对自己保持觉察,不扭曲孩子的感受,不无端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孩子不被满足的情绪会自然转移,父母也无须自责。父母孩子之间没有情绪阻滞,就会促进二者关系的融合,从而对父母自己也是一种疗愈。


图片发自简书App

Day4

【第四主题】会痛的不是爱

【第四章内容】

引言

        健康的爱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没有束缚,自由呼吸。即便意识到需要“爱与自由”,童年经历灰暗的父母往往仍会不自主地会将灰暗传递给孩子。因此只有具有备强大改变的意愿的父母,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对自己保持觉知的父母,才会改变这种恶性轮回。

01 没有界限的“爱”

       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没有界限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最典型的是 “妈宝男”结婚后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的例子。

       没有界限是因为1岁前婴儿在与妈妈“不分你我”的共生期没有得到积极回应,而后就很难顺利完成“主客体分化”。然后在成年期就不断追求这种名为共生、实为控制的关系,造成没有界限的悲剧。

02 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

        孩子天生爱父母,天生希望家庭和谐。如果不是,往往就归罪到自己。可是小小的他,有什么错呢?孩子是弱小的,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父母迁怒的对象。难道真是“因为你,我才没法出去工作”?“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当然不是。错的是父母。他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些本不该承担且没法承担的责任,让小小的心饱受创伤,那种无力感会伴随孩子一生。长大了要学会拒绝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孩子,有的父母也许不理解,甚至会用生病等手段继续控制孩子。孩子要学会用适当的办法,让父母明白。

        孩子只需要做好孩子,父母自己处理自己制造的问题。当孩子为父母担心时,请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大人的事,跟你无关。大人的事情大人可以自己解决。”

03 可以不原谅父母

        事实就是事实,接受了就行,伤痛就是伤痛,何必粉饰。有的父母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是“在为孩子好”,觉得“自己没有错”,觉得孩子冤枉了他们,也无法接受孩子跟他们有隔阂的现状。错过了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时机,老了想亲近成年了的孩子,或者让孩子亲近自己,可孩子的心早已与他们疏远。怎么办呢?

        答案是不用刻意。父母肯定已经强不来孩子,孩子也不必为自己无法与父母和解耿耿于怀。刻意原谅也不是真的原谅,反而是跟真实的内心相悖,徒增心灵的负担。

        “可以不原谅父母”,让心获得了自由。学会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角度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多一份清醒,可以试着通过修正错误的模式,建立与自己孩子健康和谐的关系,一面反省一面成长,慢慢就会和父母和解。

04 控制与反控制

(一)控制

        控制孩子往往是那些活的失败、对自己对生活失去掌控力的人在不由自主的内心渴望的驱使下的言行。不控制就非常难受。

        为何追求控制,根本上源于婴儿时期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和安抚,各种正当需求被漠视。没有存在感的巨大恐惧深藏心底,成年后就会追求控制,控制弱小的孩子,控制亲密的爱人,控制身边的亲人。

        那些害怕孩子失去控制的父母是因为没有真正享受过爱和自由。被爱丰富滋养的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生长,并不会变成疯长的野草,没有秩序,反而更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反而更懂得怜惜别人。

(二)反控制

        如果你有个爱控制的父母,怎样摆脱控制呢?有两句“黄金甲”可以让你躲过控制的枪弹,保你全身而退。第一句是“这是我的事”,第二句是“那是您的事”。要领是“用坚定的语气”、“ 简单重复“、“不讲道理”。第一句适用于主动干预型父母,第二句适用于爱抱怨别人的父母。但对心理问题极为严重甚至有自杀倾向的父母,要注意多给予别的方面的温暖和支持。

        通过不断地划清界限,父母得到了一种清晰的自我感和孩子的存在感,对父母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05 内观,让痛止于觉知

        如果发现自己情绪不畅、对人怨恨、对外散发负能量时,请保持一份清醒观察自己。观察自己就会慢慢让自己恢复平静。因为你会发现,你的怨天尤人不会改变任何事实,反而是让自己陷入坏情绪、打不起精神,从而无法应对实际的问题。“一切的错都是自己的错”,你也许不赞同这个观点,但事出有因,你肯定也是其中一个因。这样向内反观,而不是投射到外,你会对自己对事情有一个把控感。你试着接受这个事实,观察自己对这件事的所有反应和感受,接受自己的坏情绪,反而会让你平静下来。最坏的结果你思考过了,这时平心静气地做一个选择,天其实也没有塌下来。

        回到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困难,触发了父母的无力感;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焦虑,反而去指责孩子,都是孩子的错。孩子的问题引发了父母内心的脆弱焦躁,父母只需要观察自己,并试着与孩子坦诚沟通。孩子这时反而能理解父母,增加彼此的同理心。不用做100分父母,父母也是普通人。孩子逐渐知道父母的能力边界,同时可以不受父母评判的影响,还能从中获得向上生长的动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Day5

【第五主题】你配得起更好

【第五章内容】

引言

当我们从各种限制性信念中解脱,我们就会创造丰盛的人生。


01 让孩子内心丰盛流动才是真正的富养

        什么是真正的富养?实质是心灵的富养,而不单纯意义上的是物质满足。为什么有的人买了衣服却舍不得穿,有了钱也舍不得花?因为他们小时候提出正当的物质需求时,父母往往不能痛痛快快满足,而是反复叮嘱孩子“要珍惜、不要浪费”。带着这种教导的孩子有的就干脆不用那些“不能被浪费”的东西,反而造成更大的浪费。

        没有感受过丰富的孩子,长大后有了购买力,在内心声音的驱使下买回一堆东西,最后反而没有用。其实这就是内心的欲望既无法填满,也不了解自己欲望边界的反映。

        孩子带着对金钱的匮乏感、愧疚感和沉重感走向社会,将来也会被潜意识指挥着处处体验到匮乏和沉重。在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内心投射下,往往就真的找了辛苦的工作。即便真的有钱了也不敢轻易花钱,赚到钱也不懂轻松享受,过的还是“穷人式的生活”。

        另一种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买的是自己想要孩子买的东西,即便再贵孩子也不领情,反而造成了孩子成人后的欲壑难填。

        诚恳面对孩子的需求,一方面,即便无法满足也可以坦诚以告,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欲望让人羞耻,不必感受愧疚;另一方面,满足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用自己的需要替代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享受当下的快乐。两种都会让孩子获得存在感,让孩子的精神格局更为大气,并顺利地向更高的层面发展。

02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所有的信念都是牢笼。

       怎样才能赚到钱?怎样才能成功呢?

        要辛苦付出?要受人指点?要靠关系?要有学识?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往往自己的心念造就了现实。有人为了追求辛苦付出的感受,即便很顺利也要给自己制造一点麻烦。有人一定要靠了别人的指点和关系才能找到出路,事实是很多事情很简单,很明显靠自己就可以完成。。。为何会这样,是因为童年被输入这些限制性信念已成为他的心咒,不照做就会觉得恐慌,就会没有安全感。

        即便是很好的信念也会制约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变得不自由。台湾的诚品书店亏损了15年才盈利。透过诚信看本质,是不是因为店主忠于父亲传递的“财物有时而尽,唯有一个诚字终生受用不尽”的信念导致的结果呢?

        你没有必要活成别人眼中的圣人,也没有必要按既定的法则去生存。父母支持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发展,他的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03 认为自己值得,一切美好都会追随你

        世界上不存在不合理的欲求,所有的欲求都有它当下存在的必要。父母真正看到孩子的欲求,不评判孩子的欲求,无条件满足;即便无法满足也要诚实说出原由,而不是让孩子觉得他不配获得满足。那么孩子的心自然就会丰盛灵动。

        你认为自己值得,你爱护自己的欲求,并逐渐全然满足。即便物质匮乏时,你的心也依然丰盛,物质的匮乏也捆不住你的手脚。为了实现你对人生的尽情体验,金钱成了你成事的工具和资源,它顺着你的欲求流向你,你反而不会受到它的束缚。

        如果你已被植入限制性信念,请你好好地觉察自己,然后就会放下这些信念。当你对金钱、对万事万物不再有限制性的信念,就可以如实如是地活在真相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当你观察到自己欲求,请创造机会满足它,欲望就不会无休止折磨你饥渴的心。满足了之后,如果发现并不能愉快地持续进行下去,那就退回。随心去做,不寻求完美,反而会触发更多的可能。


总结

        母婴关系决定了人生的起点。亲密健康的母婴关系为孩子的一生涂上了温暖的基调。如果你不懂得该如何教育孩子,就请更多的抱着敬畏之心,对孩子抱有好奇,做好觉察的工作,给予孩子尊重、爱和自由,孩子便会根据内在的精神规律得到不受限的发展。

         看见孩子其实就是看见自己。上天赐给我们一个小孩,我们何其幸运。因为通过他,我们可以重生。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透视自己之所以成为当下这个自己的童年根源。那些隐秘的原因突然就被孩子触发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顿悟,与自己和解,也开始与父母和解。

        放下焦虑,听见孩子。放下控制,信任孩子。他会因为你的听见和切中所需的回应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即便你无法都满足他,他也可以理解,不会留下创伤。

        精神世界的发展源自能量和情感的自由流动,不受阻滞。带着这种丰盈的精神世界行走于江湖,两脚踏地,两耳生风,耳目所及,江湖也会对你发自内心的微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茂圣的六堡茶缘 文/记者邬拉(节选整理) 2012年9月7日,梧州六堡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授牌仪式在广...
    馆长小跟班阅读 866评论 0 1
  • 画了一幅玫瑰,画得不好,请大家拍砖。
    云间信阅读 266评论 4 4
  • 嘴一宽,笑一脸, 今日遂愿事一件, 小弄众筹甜! 过年关,大半年, 事业唯坚苦与甜。 玉雕无处练! 久期盼,愁没钱...
    e74a8d4d7c2f阅读 18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