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周时间把《闯关东》这个52集的电视剧看完了。最近大家都在追《开端》,其实我也不是没动过心,但是为了学习强国的积分,我还是坚持每日六集的视听时长,到后面被剧情吸引,一天能看上个十几集。
《闯关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移民现象,我一开始选择这部电视剧,就是看中了它特殊的历史背景,“闯关东”的那一代人们年轻的时候处于清末期,生活穷困潦倒,到了中年,民国军阀混战,在五六十岁的尾巴,又正好赶上了九一八事变,十四年抗战的开端。
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能经历上三次大的变革,属实难见。看完了这部剧,心里也翻江倒海了几回,总得写点东西,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思来想去也没什么好的思路,就不如零零碎碎写点,也少花些多余的心思。
其一,什么年龄段就应该有什么年龄的气质,年轻人就需要有闯劲,干事情不能太瞻前顾后、犹犹豫豫,但也要有巧劲,不能虎头蛇尾,完全理想主义,不做实干家。闯关东的主人公朱开山就是靠着年轻人的一股子闯劲,闹了义和团,杀了洋鬼子,闯到了关外去。年轻是优势,也是我们干事业的本钱,年轻的时候我们身体好,能扛得住压力,刚刚走进社会大染缸,有锐气,敢于对恶势力说不。那时候的我们背后没有一大家子人,独来独往,做事情不拖泥带水,也不用瞻前顾后,大不了就是一条命。趁着年轻,一定要出去走一走,闯一闯,用自己的“一把子蛮力”干出点动静来。
其二,人情社会需要承认,有时候正视它未必是坏事,这不是向恶势力低头,而是能分清小善和大善,有与同志者共舞,与不同志者共存的大智慧。进了金沟的朱开山,没有靠着一身蛮力和杀害自己兄弟的大柜硬碰硬,而是藏好自己的锋芒,等待时机,蓄势爆发,一举报仇雪恨。在社会的课堂中,我们难免和别人的利益碰撞,在冲突发生时我们往往理所应当地去做自以为正确的事情,事后面对意料之中的结果,还会强迫自己释然。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再回头看看,心里只剩惘然,如果当时我们再想一步,只用多想一步,结果就会全然不同。
其三,不管人是否会因为年龄大了,在机遇面前退而求全,但一但事情牵扯到了家国大义,一定要把腰杆子挺直了,作出正确的选择。在电视剧末了几集,朱开山看到了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野心,决心把关外的家业再发展发展就搬回山东老家去,求个安稳,在回家得知老三把家中菜馆抵押出去开了冒险的煤矿产业时,更是大发雷霆。但当他知晓老三投资的山河煤矿竞争对手是一家日本的企业时,他年轻时候的那把子气力又在垂老的身体里奔涌澎湃起来。是啊,家与国在什么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战争年代尤为显著,在和平年代也绝不会消失,只是把时间线拉长了,把这其中的联系给细化了。
其四,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家”这个词的温度,感受到了“故乡是根”的存在。以前总听小说里写到故乡,那个时候与我而言,故乡只不过是一个写不烂的题材,一个让人多看两眼的噱头。剧中朱开山在六十六岁大寿前,执意回了趟老家,他们老两口把破败的房子修缮起来,拜访了老邻居和挂念的故人们,这个熟悉的“回老家”情节,不知怎么的,在我心里悄悄地落了根。朱开山这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他撑起了一个家,他带着全家走南闯北挣下家业,又兜兜转转地回到了“家”。听着一声声爹啊娘啊的叫着,我第一次觉得“家”真好啊,“家”离我真近。
零零碎碎的,又是一些写过便觉得偏激的话,愈发觉得感情越强烈时,手里的笔越不听使唤,怎么也写不出和平静状态下,思前想后的那样的文字了,我也不知这是好是坏,我想还是因为自己写地太少了,训练太少吧。但这没有什么关系,写作,或者都谈不上写作,应该说文字,文字对我只是一种宣泄情绪,记录生活的工具,我虽然对它有感情,但这种感情随着偶然看到一些事情和人物的顶端之后,目的变得更明确,态度也鲜明了起来,我不需要多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有时候经验比表达更重要,我只需要活在体验,写给自己,做自己的诗人,而我想迎合的,也没有别人,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