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确认类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好的,那么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 迎刃而解。仅举一例:对孩子的培养将会带来一场革命,在培养他们时甚至用不着说一句含有教训意味的恶语。当我们转而承认合理的动物性需要时,会促使我们去满足这些需要,而不是使它们得到挫折。在我们的文化里,一个丧失了部分天真,但尚未被彻底同化的儿童,即那些健康的动物性需要尚未被完全剥夺的儿童,总是以他所能创造出的每一种方式,不断地要求赞许,要求安全,自主,爱等。对此,久经世故的成年人的一般反应却是:“喔,他不过是在卖弄,炫耀”,或者说,“他只是想引人注意”。于是,就把孩子从成年人跟前轰走,也就是说,这个诊断通常被理解为一道禁令:不要满足孩子的追求 ,不要评论,不要赞许,不要喝彩。然而如果我们逐渐将这些对承诺,爱以及赞许的恳求视为合理的要求或权利,就像孩子对待饥,渴,寒冷或疼痛的抱怨一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满足者而不是挫伤者。这样做的唯一后果就是给孩子和父母都增添了乐趣,在一起时更愉快,因而也就必然增进相互的爱。”
“爱,安全,尊重这些最基本需求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然而基本需要若未得到满足,我们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疾患 。”在《正面管教》线下课堂上,我的导师说:“假设孩子是无辜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孩子和自己,而不是简单按大众标准去评判 好与坏。《正面管教》教我们和孩子共情,重视孩子需要被关注,被爱,被赞许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反馈与理解,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这样一想,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再耐心一些,应该再包容一些。
今天是元宵节,我在医院陪护婆婆,晚上老公,公公和小小苗一起来医院找我们聚餐。我感觉到自己比平时母性光辉更照耀一些,温柔地和小小苗说话,小小苗来到医院,热情的抱着我表达想念,我也马上积极的回应抱住她,并在她耳边提醒“要去抱抱奶奶”,小小苗也非常配合的马上去抱了奶奶,还说了想奶奶的话。晚饭吃火锅的时候她非要自己点一个小锅的时候也顺应着她了,后来发现她晚饭吃得特别好,她大了开始有自主独立的需求了。和按我们的标准给她选的菜相比,她自己选的往往会吃得相对多一些。吃完饭,回医院里的时候,她来带路,爷爷表扬她记性很好很认路的时候,她走的越快了,她爸爸还说,平时还总慢慢吞吞的呢。果然尊重和赞许的需要被满足后,人就是会格外开心和积极!